摘要:上世纪50年代,戏曲电影正火,《追鱼》就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1958年,电影版《追鱼》一经上映,直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那时候,大街小巷都在讨论这部剧,电影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好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完全被它迷住了。
家人们,今天要给你们唠唠越剧界的“传奇顶流”——《追鱼》 。这可不是一般的剧,它火了整整67年,热度丝毫不减,简直就是越剧史上的“神话”!
上世纪50年代,戏曲电影正火,《追鱼》就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1958年,电影版《追鱼》一经上映,直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那时候,大街小巷都在讨论这部剧,电影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好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完全被它迷住了。
《追鱼》到底有啥魔力?咱们先从剧情说起。这是一个浪漫又奇幻的神话爱情故事。穷书生张珍和鲤鱼精相爱,却遭到重重阻碍,一个是平凡人类,一个是水中精怪,这段跨越种族的爱恋充满了波折。但他们没有放弃,一路相互扶持,对抗天兵天将,最后成功在一起。这种充满奇幻色彩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谁看了能不心动?
一部剧能成功,演员的功劳可少不了。在《追鱼》里,徐玉兰饰演的张珍,把书生的儒雅、憨厚,还有对爱情的执着,展现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他和鲤鱼精的对手戏,情感真挚,让人代入感十足。而王文娟饰演的鲤鱼精,更是一绝。她把鲤鱼精的俏皮可爱、勇敢追爱,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鲤鱼精变牡丹小姐那场戏,王文娟一人分饰两角,两个角色性格、气质截然不同,她却能轻松拿捏,切换自如,看得观众直呼过瘾。
你们知道吗?《追鱼》最开始可不是越剧,它改编自湘剧《鱼篮记》。1956年,上海越剧院想排一部新剧,就请来了剧作家田汉的夫人安娥进行改编。安娥老师保留了原故事的奇幻精髓,又融入了越剧独有的温婉细腻,让整个故事更具韵味。
剧本有了,接下来就是选人。当时,徐玉兰和王文娟所在的二团接到了这个任务。可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徐玉兰怀孕了,丁赛君又生病,团里演小生的主力没了。就在大家发愁的时候,王文娟出了个主意,让二团的二肩小生筱桂芳来救场。就这样,主演阵容才确定下来:王文娟演鲤鱼精,筱桂芳演张珍,陈兰芳演金牡丹,郑忠梅演金宠,余彩琴演夫人。
排演过程中,演员们也是下足了功夫。王文娟为了演好鲤鱼精,可是费了不少心思。鲤鱼精有很多武打动作,像翻滚、跳跃啥的,难度不小。王文娟以前在科班学过武功,虽然有点生疏了,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重新开始练功。她在离越剧院不远的永福路租了个带花园的房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刚开始,练几下就头晕恶心,腿上还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她咬着牙坚持,就为了在舞台上能把鲤鱼精演活。
除了武打动作,表演细节上王文娟也特别用心。《追鱼》开头“书馆”里鲤鱼出水那场戏,怎么表现才能既像鱼又符合戏曲表演要求呢?王文娟反复琢磨,最后她抓住鲤鱼灵动俏皮的特点,用连续几个跟头,把鲤鱼从水里跳上岸的样子演得活灵活现,然后双手折袖遮面,迈着轻盈的步子慢慢移动,那画面,美极了!还有鲤鱼变牡丹小姐那场戏,一开始王文娟觉得不够出彩,后来她从集体操表演换装得到灵感,建议服装师设计一套正反两面的衣服,里面是带“鱼鳞”的鲤鱼服,外面是牡丹小姐的裙衫。表演时,她趁观众不注意,快速换装,把观众惊得目瞪口呆,舞台效果直接拉满!
在剧情上,演员们也参与了不少改进。原剧本后半段,鲤鱼精和张珍有一场生离死别的戏,气氛特别压抑。王文娟觉得这和前半段轻松欢乐的风格不太搭,就和导演商量修改。修改后的剧情,张珍得知鲤鱼精身份后,先是惊讶,然后回忆起两人相处的甜蜜时光,感慨地说:“人间难找一个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有啥关系!”这么一改,两人的爱情更真实感人,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每次演到这,剧场里都掌声雷动。
1956年11月21日,《追鱼》在上海大众剧场首演。一开场,就凭借精彩的剧情、演员们出色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后又多次重演,场场爆满,成了当时最火的演出。1957年春天,还专门为访华的苏联贵宾演出,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和精彩的表演,把外国友人都给征服了。1958年,剧团带着《追鱼》去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都被观众热烈追捧,演出门票一抢而空。这时候,徐玉兰的大儿子出生了,她也回归剧组,和王文娟搭档演张珍,两位实力派演员强强联手,让《追鱼》更火了。
1959年,《追鱼》迎来了新的机遇——要被拍成电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邀请了大导演应云卫执导。电影拍摄和舞台剧完全不同,是跳着拍的,演员得随时进入角色状态,而且要在两个月里拍完,平均每天得拍完五六十个镜头,压力特别大。但演员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努力适应。徐玉兰在舞台版里的表演就已经很厉害了,到了电影拍摄现场,更是发挥出色,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王文娟一人分饰两角,难度更大,尤其是“闹府”和“双审”这两场戏,两个角色同时出现,唱词、动作一样,但神态要有细微差别,不能把金牡丹演得太刻板。王文娟拍摄时全神贯注,反复琢磨角色特点,最后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任务,这两场戏也成了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
电影版《追鱼》上映后,和舞台剧一样大受欢迎,创造了票房神话,还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了越剧。1960年,舞台版《追鱼》南下巡演,结果首场演出,徐玉兰因为连日奔波,又刚生完二胎,体力不支,做动作时受伤,锁骨粉碎性骨折。但她还是坚持把戏演完才去医院。之后的演出,就由王文娟和金美芳接着演。
回顾《追鱼》的诞生历程,从剧本改编到演员的辛苦付出,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用心的人,才成就了《追鱼》这部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越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