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封神》第二部在各大影院如火如荼地上映,再度引发了观众对商纣王这一历史人物的广泛关注。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商纣王的形象往往被刻画得昏庸无能、性情残暴、沉迷于美色之中。周人更是为其冠以“纣”这一谥号,寓意暴虐荒淫。蔡邕有言:“残义损善曰纣”,而成语“助纣为虐
最近,《封神》第二部在各大影院如火如荼地上映,再度引发了观众对商纣王这一历史人物的广泛关注。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商纣王的形象往往被刻画得昏庸无能、性情残暴、沉迷于美色之中。周人更是为其冠以“纣”这一谥号,寓意暴虐荒淫。蔡邕有言:“残义损善曰纣”,而成语“助纣为虐”亦源于此。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商纣王,究竟是暴君还是雄主?
封神 2
商纣王,本名帝辛,乃商朝君主帝乙之子,后世因其残暴行径而称之为商纣王。然而,历史上的帝辛却远非影视剧中那般不堪。他长相英俊,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武力与才智。在父亲帝乙离世后,帝辛顺利继位,并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他革除旧弊,为了发展生产力、壮大军队,不惜打破常规,让俘虏和奴隶参与到劳动中,让身强体壮者进入军队。同时,他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中下层国人,力图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些改革措施,虽然触及了贵族们的核心利益,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但却为商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帝辛不仅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他不信奉鬼神,坚定推行宗教改革,规定政教分明,力图使国家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他一心渴望开拓疆土,扩充军队,大力攻打东边的部落,不断扩大商朝的国土面积。这些功绩,无疑证明了帝辛并非影视剧中那般昏庸无能,相反,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波折与争议。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姬发攻破朝歌,帝辛在鹿台自尽,商王朝至此灭亡。为了证明伐纣的正义性,周武王给帝辛列举了多条罪状。然而,这些罪状在后世看来却充满了争议与疑点。
牧野之战
其一,周武王指责帝辛不用贵戚旧臣。然而,这不过是帝辛在王权和族权斗争中采用的一种手段,旨在加固王权。纵观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每一位君王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势。因此,帝辛的这一做法并无不妥之处。
其二,周武王指责帝辛不留心祭祀。然而,在现代社会看来,这种思想恰恰是一种先进的观念,即政教分离。帝辛试图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使国家摆脱宗教的干预,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其三,周武王指责帝辛听信妇言。然而,这一指责与帝辛刚愎自用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一个女子真的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亡吗?这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
此外,关于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帝辛在讨伐苏氏部落时结识了妲己。为了存活下去,苏氏部落将妲己进献给帝辛。然而,电视剧中所说的妲己是九尾狐妖变成的不过是虚构的情节。实际上,妲己的部落以狐狸为图腾,这一形象在后世的艺术加工中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将商朝的灭亡归咎于妲己更是牵强附会。事实上,在遇见妲己之前,商王朝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那么,既然商纣王并非昏庸无能、残暴不仁的暴君,而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为何他最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商王朝传承到帝辛这一代时,已经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视。帝辛为了加固王权、打压氏族,得罪了上层贵族阶级,导致人心离散。同时,他为了开疆拓土、四处征伐,引发了民怨沸腾。而周武王更是利用了商朝主力军征讨东夷的时机,趁机讨伐商朝。在内外交困之下,商王朝终于走向了灭亡。
总的来说,商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走向。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无论帝辛是对是错,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法否认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暴君,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对于商纣王帝辛的看法,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你对商纣王帝辛是什么看法呢?
来源:老周读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