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试图以“战地爱情”为卖点的剧集,最终被观众评价为“用浪漫桥段稀释战争残酷性”的悬浮之作。从剧情逻辑到价值观传递,《白色橄榄树》的困境,恰恰折射出国产剧在严肃题材创作中的深层矛盾。
2025年2月1日,改编自玖月晞同名小说的战争爱情剧《白色橄榄树》开播即引发热议。尽管首播热度飙升,但争议与差评却如潮水般涌来。
这部试图以“战地爱情”为卖点的剧集,最终被观众评价为“用浪漫桥段稀释战争残酷性”的悬浮之作。从剧情逻辑到价值观传递,《白色橄榄树》的困境,恰恰折射出国产剧在严肃题材创作中的深层矛盾。
战争沦为背景板:当枪林弹雨为爱情服务,《白色橄榄树》的致命伤,在于其“战争与爱情”的叙事失衡。剧中,东国战火纷飞的设定本应承载对人性与和平的深度探讨,但实际呈现却沦为男女主情感线的华丽包装。首集中,城市爆炸、地雷危机等场景的紧张感,被迅速转化为英雄救美的浪漫邂逅——男主李瓒(陈哲远 饰)救下踩中地雷的女主宋冉(梁洁 饰)后,两人在硝烟中对视的慢镜头,被观众吐槽为“用灾难场景烘托偶像剧氛围”。
更令人诟病的是,战争的苦难被轻描淡写地转化为爱情的催化剂。例如,女主作为战地记者,本应通过职业视角揭露战争真相,但其行为动机却始终围绕男主展开:她深入危险战区只为寻找李瓒的踪迹,面对爆炸袭击时反应呆滞,甚至将采访任务与私人情感混为一谈。有观众尖锐指出:“这不是战地记者,是‘战地恋爱脑’。”
人物塑造的扁平化:职业身份与情感逻辑的割裂,剧中角色的职业设定看似新颖——爆破工程师与战地记者的组合,却因缺乏深度挖掘而流于表面。李瓒作为维和军人,其心理转变被简化为“为爱牺牲”的套路:他拆弹时的冷静专业与战后创伤的挣扎,仅通过零碎片段呈现,未能展现维和工作的复杂性与使命感。而宋冉的职业素养更显矛盾:她在战地采访中频繁陷入危险,却鲜少表现出专业记者的敏锐与果敢,反而在关键时刻依赖男主拯救,职业身份沦为“恋爱工具人”。
配角的设计同样单薄。反派角色缺乏动机深度,正派角色则全员“纯净微笑”,情感表达如同模板化演出。例如,女主对救命恩人李瓒的冷漠态度、吃火锅时突兀离场的桥段,均被观众批评为“情感逻辑断裂”“强行制造戏剧冲突”。
叙事伦理的缺失:娱乐化苦难的价值观困境,《白色橄榄树》最受争议的,是其对战争题材的轻佻态度。剧中,爆炸、难民、死亡等元素被包装成“浪漫冒险”的陪衬,而非反思战争的媒介。例如,男女主在废墟中种下象征和平的白色橄榄树,本可成为升华主题的高光时刻,却因前期缺乏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刻画,显得空洞而符号化。豆瓣网友直言:“将战争当作爱情偶像剧的背景板,是对苦难的消费。”
这种价值观的偏差,与主创团队对“甜虐结合”的过度追求密不可分。剧中刻意设计的“英雄救美”“误会与和解”等偶像剧套路,削弱了战争题材应有的厚重感。即便剧组在场景还原(如乐山红房子影视基地的废墟搭建)和视觉效果(冷色调画面与电影级镜头语言)上投入巨大,也难以弥补叙事内核的苍白。
观众与市场的反思: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战争叙事?《白色橄榄树》的争议,暴露了国产剧在严肃题材创作中的普遍困境:一方面,战争、灾难等宏大主题自带流量;另一方面,制作方又习惯性向“甜宠”“偶像化”妥协,导致作品陷入“题材投机”的怪圈。正如影评人指出:“当战争成为爱情故事的装饰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叙事的深度,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敬畏。”
不过,也有部分观众呼吁给予剧集更多耐心。有豆瓣网友认为,前六集的“细水流长”实为铺垫,后续剧情或将在角色成长与战争反思上发力。但就目前而言,《白色橄榄树》更像是一场“浪漫化苦难”的争议实验——它用精致的画面与流量明星堆砌出华丽外壳,却未能触及战争题材应有的精神内核。
来源:曾漂亮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