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若林的身份是军统的死对头中统天津站的情报人员,虽说谢若林是“反派”,但他的行为逻辑完全以利益为导向,游离于各个派系。他没有立场,这么说吧,谢若林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缩影——在权力夹缝中,分一杯羹的投机者。
在《潜伏》中,谢若林是一个热度很大的配角,也很有观众缘。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余则成所处的时代人性在利益与信仰之间的挣扎。
谢若林的身份是军统的死对头中统天津站的情报人员,虽说谢若林是“反派”,但他的行为逻辑完全以利益为导向,游离于各个派系。他没有立场,这么说吧,谢若林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缩影——在权力夹缝中,分一杯羹的投机者。
谢若林贩卖情报只谈价钱,对余则成直言:“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对比李涯,谢若林把当时那个时代看得很透彻:“你看那些为官的人,满嘴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这句话暗含对当时官僚体系的批判,而李涯还在愚忠。
谢若林的业务水平绝对在线,尤其是对情报的敏感性很高。剧中,他通过购买延安的情报,迅速分析出余则成的“假夫妻”关系,却因贪图利益未深究。但是后期,谢若林被金条论(“这里有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高尚,哪根龌龊?”)冲昏头脑,破坏了行规,套取翠萍的录音,最终被余则成处理掉。但谢若林他并非天生恶人,而是乱世中失去信仰的普通人。妻子晚秋离去、自身命运也很坎坷,父母被日本人杀害,他整天也是饮酒度日,甚至还吸大烟,也在麻痹自己。
谢若林在本剧中,作用很大。余则成的信仰坚定与谢若林的金条至上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他贩卖情报的行为多次引发危机,推动了剧情发展。饰演谢若林的演员曹炳琨的表演把谢若林的市井气与癫狂感演出来了:结巴的口条、数钱时的贪婪神态,让谢若林既可恨又可笑。这种略带喜剧化的处理,反而加深了角色的悲剧色彩,使其成为观众记忆中难以忽视的“灰色人物”。
为什么说谢若林这个角色很成功,因为他并非简单的“工具人反派”,而是一个承载时代隐喻的复杂个体。他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余则成所处的时期信仰缺失的荒诞与悲凉。最后问一句:若身处同样境地,我们能否比他更高尚?
来源:有趣的历史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