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若非王掞前去羞辱、逼迫她,那么郑春华完全能以“活死人”的特殊状态,继续苟活于世。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匪夷所思的剧情——
郑春华在临死之前,为何要向前来给她送白绫的王掞道谢:
“谢过了,王师傅。”
要知道,若非王掞前去羞辱、逼迫她,那么郑春华完全能以“活死人”的特殊状态,继续苟活于世。
既如此,郑春华为何还要向王掞道谢呢?
若按剧情的演绎,郑春华的那句道谢,似乎是因为王掞的出现给了她一个“寻死”的机会,也就是说在那之前,由于老四胤禛的某种命令,郑春华正处于一种“求死不能”的状态。
可若是如此的话,老四又为何要去干预郑春华的生死呢?是因为他接受了老十三胤祥的委托,还是因为这其中存有某种不为人知的隐情。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一事件的背后隐情,而这个隐情还与康熙为何不敢立老四为太子的真相有关。
死鹰事件发生之后,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第一时间就去向太医凌国康打探康熙的身体情况:
“凌太医呀,你得给我个实信儿呀,皇上的病到底怎么样?”
“吉人只有天相,不要紧的。”
听凌太医已把治疗康熙的希望寄托于了医术之外的“天相”,王掞又岂会不知康熙的性命危在旦夕。
当晚,王掞孤身一人来到四爷府。
在老四屏退屋内的下人之后,王掞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将康熙快要不行了的信息告知了老四。随后,便起身劝老四要争取皇位。
一听王掞竟说出了这种话,不知其来意的老四,当即惊得起身说道:
“这话可妄言不得呀。”
见老四如此反应,王掞自然清楚这是对他的提防,于是开口解释道,他之所以会说这种话不是别有用心,更不是为了提前站队押宝,而是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社稷。
自从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自认为没教好太子,辜负了康熙厚望的他,便暗中观察起了其他皇子,看看谁最适合当大清朝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他看来看去却发现,这些皇子不是养尊处优、耽于享乐,就是从旁看戏、拆台,甚至有的更是心藏险诈,一心要当杨广,唯有老四:
“心里头装着我大清的江山,念着我大清的臣民。”
这一番解释的话说罢,见老四仍旧没有太大的反应,王掞稍一犹豫便直奔他此行的主题:
“四爷,我问您一句话,您要照实告诉我,郑春华是不是让您保起来了?”
一听这话,老四抬头就向王掞望去,随后视线快速躲开,仓促地举起一旁的茶盏来掩饰心中的慌乱,然后假装若无其事地问道:
“您这是听谁说的?”
见老四还在掩饰,王掞轻笑地回应道:
“四爷,您是百密一疏啊。”
随后王掞告诉老四,这件事不仅他知道,老八等人也早就知道。
而八爷党之所以知道这件事却没有戳破引爆,是在等候时机,要在关键时刻利用这张牌置老四于死地。
为此,王掞建议老四,为防止八爷党拿捏着此事大做文章,影响他的夺嫡大计,当务之急应该将郑春华尽快处死。
老四乍听八爷党已经抓住了他这个致命的小辫子,只等着向他伺机发难,慌乱中,他起身在房间内来回走动起来。
只等王掞将话说完,老四这才为难地说:
“她是十三爷再三托付给我的,我不能有负十三爷所托呀,再说,她也是无罪之人呀。”
见状,一心要将老四推上皇位的王掞,立马表态道:
“此女是个不祥之人呐,她已经害了二阿哥,老臣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又害了四爷您呐,她的罪是上通于天,下大于地,四爷,你要不忍心,就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我当场就把她羞死。”
不久,王掞就来到了郑春华隐居的地方,而事情发展也确如王掞所说,王掞一番话罢,郑春华就缓缓说道:
“您说的对,我是世上最贱的女人,我真无耻,竟然勾引了他,您说的对极了,我是一个不详的女人……”
而在郑春华说话间,王掞已从袖口里抽出了他早已备好的白绫:
“你知道就好,知道就好”
王掞说罢,颤巍巍地起身将手里的白绫放在桌上,便缓慢离开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抽泣着的郑春华对着王掞的背影说道:
“谢过了,王师傅。”
到此不难看出,郑春华所谢的,自然是王掞留在桌上的那条白绫。但问题是,郑春华为何要向前来羞辱她并逼她自杀的王掞,道这声谢呢?
老四的两难要想弄清楚郑春华为何会向王掞道谢,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郑春华的道谢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对此,我们需要将视线移回到“满朝乱敲东宫鼎”落幕,废太子胤礽重登太子一位之后。
当时,胤礽为了重树太子的权威,将希望寄托在了记录大清朝300多名官员把柄的《百官行述》上。而要想拿到这本《百官行述》,胤礽就需要放掉任伯安的小舅子——关押在刑部大牢里的刘八女,这就需要主管刑部的老十三帮忙。
由此,胤礽给老十三下了一个套,让其前去辛者库杀掉郑春华,然后以此拉老十三下水。
而就在老十三去辛者库找郑春华的时候,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段特殊的对话。
当郑春华从老十三的口中得知胤礽已经复位,当即就露出了欣喜之情。
起初老十三以为郑春华的欣喜,是觉得太子复位了,她就熬出头了。殊不知,郑春华的欣喜,却是因为她终于可以解脱了:
“我原本就是多余的人,多余来到这世上,可我遇见了他。当初我不敢死,是怕他说不明白,是我勾引他的。我早就是该下地狱的人了。老天爷,现在太子没事了,你就饶了我的罪过,能让我到天上见见我的爹和娘吧。”
由此不难看出,早在那个时候郑春华就已有了求死的心。
既如此,郑春华向王掞的道谢必然是发自内心的。这也就是说,郑春华感谢王掞给了她一个能解脱离世的机会,若非王掞的出现,郑春华根本就是求死不能。
而依据郑春华当时所处的环境,能让郑春华求死不能的,也就唯有老四了。
但问题是,老四为何要阻止郑春华寻死呢?难道原因就是老四向王掞提到的那一点,他不能有负老十三所托吗?
其实,这确实是一部分原因,而另一部原因则要复杂得多。
当初,老十三跟老四协力将郑春华救下,伪造了一出郑春华暴毙而亡的假象。一是“将计就计”,看看太子究竟意欲何为,二是不愿太子徒增杀孽。
而当老四和老十三得知太子的真实目的,是要以此拉老十三下水,逼迫老十三放掉刑部大牢里的刘八女,好完成跟任伯安的交易拿到《百官行述》。老四和老十三又将计就计布了一个“放虎归山”的局,准备先太子一步拿到《百官行述》,由此导致了那场血洗江夏镇的惨案。
事后,老四不仅拿到了《百官行述》,还意外收获了胤礽跟任伯安洽谈交易的密信,而这一收获,让老四动了扳倒太子的心。
可等老四让高福暗中接近老八,并借老八的手将胤礽的密信捅给康熙之后,太子虽然顺利被废,但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康熙竟以“助太子暗杀郑春华”、“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这两项莫须有的罪名,将老十三胤祥圈禁到了宗人府。
原本,老四是可以当场将郑春华没死的真相公之于众,以此来帮老十三辩解的。但由于老四在那一系列事件中留下了太多不光彩的影子,他怕挺身而出引来康熙的滔天怒火,被迫选择了沉默。
这样一来,郑春华的存在就让老四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郑春华活着,老四就涉嫌欺君的大罪;
而郑春华若是死了,万一他跟老十三救郑春华的事早已被有心人盯上了,有人就会以此大做文章,到时他不仅解释不清郑春华为何还活着,更解释不清郑春华为何又死了。
而这也就是老四听了王掞的提醒后,他明知道确实应该将郑春华除掉,却又无法下定决心的原因。
反倒是王掞的主动请缨,让老四看到了破解两难困局的可能。
虽然当时胤礽早已被废黜了太子名位,但王掞仍旧是实打实的帝师,在朝廷上身份、地位极高。若非如此,王掞又岂会享受与康熙同乘御辇的殊荣,若非如此,康熙又为何会对王掞一再纵容。
由此,王掞出手除掉郑春华,跟老四出手所能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王掞出手,仍旧无法掩盖郑春华被老四和老十三救出辛者库的事实。但由于王掞的介入,事发之后,即便有人想以此大做文章攻讦老四,但有了王掞这道屏障挡在前面,加之郑春华已死,很些事又死无对证,这件不光彩的糊涂账自然会无声无息地压下。
到时,即便八爷党等人不甘心痛失攻讦老四的良机,也只能含恨放弃。否则就会让康熙质疑其动机不纯,牵连自身。
而这就是郑春华要向王掞道谢的背后隐情,若非王掞的出现,郑春华在老四的严密监视下,根本就没有解脱的机会。
而对于满心悔恨的郑春华来说,活在世上,于她而言每天都是莫大的痛苦。
当我们弄清郑春华向王掞道谢的背后隐情,是老四根本没法对郑春华下手,由此我们也接近了早已默定老四为继位人的康熙,为何迟迟不立老四为太子的另一个真相。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宣布不立太子,是出于稳固朝局的需要,怕再次掀起夺嫡之争,引发朝廷动荡;更是出于对心中默定继位人的保护,担忧一旦继位人过早暴露,会成为其他皇子疯狂攻击的对象。
这种判断确实没有错。
但要注意这很可能并非全部的原因。
注意,王掞到四爷府找老四密谈的那晚,王掞说老四私藏郑春华的事,不仅他知道,八爷党的人也早就知道,那么康熙对此就毫不知情吗?
借用李德全曾对老四和老十三说过的一句话:
“什么事能瞒得住咱皇上?”
我们确实不好说,康熙以“助太子暗杀郑春华”的罪名圈禁老十三的时候,是否像八爷党一样,早已从左家庄化人场那里得知郑春华没死的信息。但我们却能够肯定,老十三被下令圈禁之后,康熙不可能得不到郑春华没死的风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王掞跟老四密谈的那晚,说的另一段话:
“他们一直佯作不知,就是为着捏着这张牌,等着时机一到打出来,置于你死地呀。”
注意,八爷党究竟要等一个什么样的时机?
基于王掞找老四谈话的时间,这个时机肯定包括康熙宣布老四是皇位继位人的时候。
也就是说,一旦康熙宣布皇位继位人是老四,那么八爷党势必就会在那个时候打出这张牌,围绕“郑春华”大做文章,让老四与皇位继位人这一位置失之交臂。
若非如此,王掞也不会在康熙病危的时候,急匆匆地跑去四爷府向老四提醒这件事。
既然这种情况属于八爷党打出这张牌的时机,那么若是康熙立老四为太子,同样属于八爷党打出这张牌的时机。
而这就是康熙不敢立老四为太子的另一个真相。
毕竟,自热河狩猎以后,康熙对皇子间夺嫡暗斗的激烈程度,已经有了极为清晰的认知。
在这个情况下,老四没有把柄在其他皇子手里,当太子都容易重蹈胤礽的覆辙,更何况老四还有如此致命的把柄,而这个把柄又极有可能握在八爷党的手中,康熙又岂会再立老四为太子。
而若是基于这种分析,那么王掞之所以会清楚老四私藏郑春华,以及这件事八爷党等人也知情,极有可能就是康熙告诉王掞的。
否则没有麾下势力遍布朝野的王掞,根本就没可能掌握这等秘闻。
而这也就是为何逼死郑春华的王掞,在服毒自杀之前,会那么笃定地对老四说: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那一步下输的棋,指的就是废太子胤礽,而这一步下赢的棋,指的自然就是他面前的老四。
可当时康熙并没有宣布老四是皇位继位人,而逼死郑春华的王掞却又如此笃定,这就只能说明:
康熙早已向王掞交了底,这其中就包括老四因郑春华所陷的僵局。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来源:卿心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