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过年旗花面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03 18:23 1

摘要:旗花面,是陕西咸阳武功的特色风味小吃,久负盛名。“旗花面”,因其所用的鸡蛋皮、海带、葱花片等食材,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

《武功之恋》韩静,踏雪闻香2936

旗花面,是陕西咸阳武功的特色风味小吃,久负盛名。“旗花面”,因其所用的鸡蛋皮、海带、葱花片等食材,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

“旗花面”,也叫“奇花面”,因小碗上飘的五颜六色似花非花,又叫“奇花面”或者“七花面”;因它所用的鸡蛋花、葱花、带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

关于旗花面的起源,有这么一个传说。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孝宗朱祐樘的正宫娘娘有一次得了一种怪病,茶饭不思,容颜消瘦。太医们束手无策。御膳房里有一位厨师,农家出身,知道娘娘是多食山珍海味、营养过剩所致,于是便做了一碗酸汤细面条敬奉皇后。当娘娘闻到酸香味,端起尝了口汤,因汤质煎鲜,香味浓郁,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增,不一会,就把一碗面吃完了,而后满口称赞。从此经常要吃这种面,慢慢地娘娘身体也康复了,这位厨师作的就是旗花面。

也有人说武功旗花面,是秦腔鼻祖康海从宫里带回来的,康海是弘治年间钦点的头名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他是武功人,喜食面条,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的厨师,学会了作旗花面的方法。被罢官后,便带厨师回到故里。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开来。

小时候住杨陵镇,过年去农村走亲戚,一般都是先上凉菜,什么冻肉,条子肉,红白萝卜豆腐丁等,七大碗八大碟的上。坐在乡村的大院子吃饭上席,端的人手冷,吃的人身冷,就等着来一盘旗花面暖暖身子,那时的旗花面它叫哈水面。

等到听一声“哈水面来了!”立马感觉身上不冷了,心都暖和了。这时主人家的儿女,两手端起四方木盘,一盘六小碗冒着热气的哈水面,远远地就香气扑鼻,让人口水直流。拿起筷子吃几口,沁人心脾,味蕾大开,一个字:美!两个字:谄和!三个字:嘹扎了!

西桥头的干姨,是母亲的结拜妹子,旗花面做的绝对有一手。小时候和四姐每到过年,最爱去干姨家走亲戚。干姨个头不高,小脚,说话慢悠悠的,对人脾气极好。干姨生有七个儿女,却从不嫌烦,视儿女如命,对我们姐妹也视如己出,爱护有加。知道我们爱吃哈水面,每次去都尽可能让我们吃个够,临走再给我们带点手织布,土产品。手织布母亲给做布鞋用,土产品就是讲红薯,苞谷珍珍,挂面,加上自己种的菜,大葱青红萝卜白菜等。

提到干姨夫,是从朝鲜战场下来的志愿兵。人特别厚道老实,喜欢给我们讲战斗故事,闲时就带我们在村里转。暑假里,用架子车拉我们,去他种的西瓜地吃西瓜。过年让我们和干姨的儿女一起,不是坐炕上取暖,就是在院子荡秋千玩。粗壮的麻绳往两棵大树上一绑,绳上有木条,在姨夫推我们越荡越高的时候,小院里回荡起开心的欢笑。

招工来到武功普集,发现普集的旗花面,有了长宁香醋的相伴,味道也是相当美味。普集烧鸡家的旗花面,武功镇党家的旗花面,醋香味浓烈,酸味更凸显,吃的人满口酸香,心里自然也充满酸香,难以抵挡。当然,小村长宁薛古普集街等饭店的旗花面,虽经营手法各有不同,但味道相差无几,味道也相当不错,吃过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时光难忘记,哈水面的香味持久浓郁。总体说来,武功旗花面其质量标准可以用七个字概括,就是“汪、煎、清、稀、细、软、工”。“汪”油香“煎”热火,“清”,清亮;“稀”,是说汤多面少;“细”,精工细做;“软”,面要煮的软;“工”,造型好看。正如人们所说:“挑起如旗,放下是花”。如今,以味清,面软、汤煎、醋酸和一口香,就是用小碗装,一碗一筷头面,吃起来更香,为特点的旗花面,做为武功的独特风味招牌,已经天下美名远扬……

作者:踏雪闻香,网络。编辑配图制作:踏雪闻香韩静 ,陕西武功某航空企业, 博客:xinjingrushui58@sina.com, qq: 448609945 。武功作协会员 ,杨凌作协会员,咸阳文学院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岁月深处》。创作发行歌曲作词,《和谐武功》,《梦回武功》,《 爱的关怀》《永远的爱》等。2016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等。比投百强2019全球文学艺术精选榜第一名,2019散文《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得咸阳市主题征文三等奖。荣获咸阳市武功县“特殊贡献奖”,武功县“我与河滩古会”全国大赛优秀奖等。

我的杨凌,踏雪闻香2936

来源:琼瑶阿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