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期间,在天津金街商圈大铜钱广场,身着民国服饰的青年男女笑声爽朗,映衬着周边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让人颇有穿越之感——经典话剧《日出》片段在此沉浸式上演。
新华社天津2月2日电 题:来天津,跟剧中人一起看春节“日出”
新华社记者宋瑞
一阵爵士乐响起,热闹的舞会开场。黄包车夫拉着穿旗袍、执洋扇的交际花“陈白露”亮相,老天津的气息扑面而来。
春节期间,在天津金街商圈大铜钱广场,身着民国服饰的青年男女笑声爽朗,映衬着周边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让人颇有穿越之感——经典话剧《日出》片段在此沉浸式上演。
20世纪30年代,剧作家曹禺以“大铜钱”不远处的惠中饭店旧址为背景,写出了现代话剧《日出》。
“在故事发生地看剧,如同‘原景重现’一般,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沉浸式街角话剧《日出》负责人卢森说。从去年“十一”假期开始,团队已在此表演20余场。
西装革履的油头商人、抛媚眼的花花公子、身着长衫的管家、胆小怯懦的孤女陆续登台……演员与观众不过几米距离,却将演绎的人生百态、爱恨情仇传递给观众。
来自内蒙古的游客冯先生说:“小时候看过《日出》电视剧,剧中人走进现实,颇有一种穿越之感,这种形式很新颖,让外地游客对天津的历史文化产生更多了解。”
为了街角的沉浸式演出,饰演“顾八奶奶”的青年演员许诺需要克服演出环境嘈杂、多变等困难。“我们的舞台变为360度,细微表情很容易被观众捕捉,演员需要比剧场舞台更加入戏,时刻保持与周围观众互动。”
一位男性游客换装扮成“车夫”,进入剧中参与扮演;花花公子“张乔治”随机握住场外女观众的手,互相“飙戏”,引得现场笑声不绝;角色“小东西”怯怯地藏在“陈白露”身后,根据现场“打手”的喊声调整表演……春节期间,天津市人民艺术剧院对《日出》原剧重新编排和整理,突出互动感,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参演积极性。
“我被狠狠带入了,希望更多人知道这部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份献给城市的情书。”一些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表达共鸣。
对于这样的反响,卢森感到欣慰又感慨:“这正是我们创作的初衷——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天津,感受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魅力。”
演出结束后,8位演员依次回到大铜钱广场,站成一排谢幕,并向惠中饭店旧址深深鞠躬,致敬曹禺。
“谢幕不仅是给现场观众在礼仪上的致敬,更是对经典、对旧址的一份深情缅怀。”饰演“王福生”的演员甘弘扬说,“在‘城市剧场’中,我们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了,与原作的精神更加贴近,这种感觉很神圣。演员与观众、经典戏剧与城市空间在此共情、共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金街商圈大铜钱广场不远处,临金街而建、宛若一艘巨型帆船伫立海河沿岸的天津恒隆广场也化身“剧场”,多场《日出》沉浸式演出在商场内上演。很多商家和品牌开启促销活动,让观众边欣赏演出、边休闲购物,感受体验式消费的畅快。
金街管委会主任龚泓如说,沉浸式街角话剧《日出》的火热,对金街商圈来说意义非凡。“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在金街‘剧’会,亲身感受津派历史风情,为商业街区带来蓬勃人气和消费活力。”
如今,天津打造的“城市剧场”已经成为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我们希望让戏剧走上街头、艺术融入生活、文艺服务大众,让游人能够自发地感受到天津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天津市人民艺术剧院党总支副书记张丽娟说。(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