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大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1-17 06:15 1

摘要:大夏(407年~431年)是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史称“胡夏”。定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榆林市),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赫连夏政权从赫连勃勃公元407年称天王、大单于算起,到公元431年北魏的属国吐谷浑俘赫连定止,仅存在了二十四年。公元

是不是被短剧洗脑?。短剧集为何深走红?除了好看,短剧中的大武,大夏是不是存在过?

大夏(407年~431年)是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史称“胡夏”。定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榆林市),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赫连夏政权从赫连勃勃公元407年称天王、大单于算起,到公元431年北魏的属国吐谷浑俘赫连定止,仅存在了二十四年。公元 407 年,赫连勃勃自认为夏后氏之苗裔,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号 “大夏”。大夏初立时,赫连勃勃采取游击战术,蚕食后秦领土,将统治区域向南推进。夏龙升七年(413 年),赫连勃勃改元凤翔,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将铁弗氏归宗于夏后氏名下,以拥有华夏正统身份。大夏国疆域鼎盛时期包括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最盛时有 150 万人左右。政治制度上逐渐从匈奴旧制转化为汉制,实行部落制和配兵制为主的军事制度,农耕业和游牧业并重,“百炼钢刀” 技术闻名于世。

元末明玉珍也建立过大夏国,是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建元大统,都重庆。明玉珍在政治上模仿周代官制,设六卿,地方建置为府、州、县三级制,分蜀地为八道。经济上订立赋役制度,薄税敛,边地行军屯,还铸造 “天统通宝”“天统元宝” 钱币。军事上整顿军队,向外扩张,曾出兵进攻云南。文化上仍用科举制选拔人才,设置翰林院、国子监等。宗教上,明玉珍自称 “弥勒下凡”,以笼络人心。然而,天统四年(1366 年)明玉珍病逝,1371 年,大夏政权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灭。

赫连勃勃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崛起。他自幼异于常人,且很会用兵,深受后秦王赏识。后秦弘始九年,赫连勃勃因怨恨后秦与北魏通讯,背叛后秦,扣押柔然可汗送给后秦的马匹数千,并在高平川狩猎时偷袭岳父没弈干,吞并其部众。勃勃自以是匈奴夏后氏后裔,建国号为 “大夏”,自立为王。大夏初立时,赫连勃勃采取不固守一城的游击战术,蚕食后秦的岭北地区,将统治区域向南推进到杏城、安定一线。

大夏国在赫连勃勃时期,政治制度逐渐从匈奴旧制转化为汉制。继承秦汉三公九卿制,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这种制度的转变体现了赫连勃勃对中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大夏国实行部落制和配兵制为主的军事制度。建立之初,即与周边民族及政权处于不断的兼并战争之中。这种军事制度使得大夏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领土,成为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之一。据记载,前秦灭亡后,刘卫辰的实力得以保存,周边政权都对其极力笼络,可见当时的军事竞争之激烈。

大夏国经济上农耕业和游牧业并重。内迁的铁弗匈奴一部分学会了农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多,商品交换日益繁荣。党项马是最受中原欢迎的商品,如唐代诗人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手工业设有专门的官府作场,并设 “将作大匠” 管理百工,“百炼钢刀” 技术闻名于世。

铁弗匈奴内迁后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处,逐渐汉化,形成胡汉杂糅的状况。在统万城的发掘中,发现了有典型胡人形象的壁画,其中的狮子主要来自波斯,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同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胡汉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元朝末年,政治动荡,民不聊生。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对此极为不满,遂自称陇蜀王,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后在谋士刘祯等人的拥立下,明玉珍于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国。重庆,这座山水之城,自此成为大夏国的都城。定都重庆,不仅彰显了明玉珍的战略眼光,也为大夏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玉珍受刘祯影响,在政权组织机构上模仿周代官制,设立六卿。以戴寿为家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祯为宗伯。在地方建置上,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府设刺史,州设太守,县设县令。同时,为加强统治,明玉珍对地方建置进行了调整。新增了南川县、荣昌县、昌宁县等县的建置;复置了保宁县、雏县、昌宁县等县;撤掉了石照县、小溪县、荣经县等县。此外,还对一些地区进行了改置,如改下罗计长官司为琪州,改沪州为沪州路军民府等。这些调整使得大夏国的地方治理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明玉珍深知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从天统元年夏开始,订立赋役制度,规定 “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实行薄税敛政策,使得一方百姓得以小康。同时,在边地实行军屯,如命姜压 “守夷陵,就彼屯种置仓,以赡国用”。在货币金融方面,铸造铜钱 “天统通宝” 和 “天统元宝”,促进了商品流通,对当时川蜀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夏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如整顿军队,加强守备以及向外扩张等。明玉珍出动十一万大军,由明三、邹兴、芝麻李分兵三路进攻云南。三月,明三率先攻克中庆(昆明),使得云南元朝的梁王及云南廉访司的官员非常害怕,亡命威楚(楚雄)。明三驻军于昆明金马山,“遣使告谕招安。…… 降者不可枚举”。接着,他又出兵进攻大理,却遭梁王传官大都所部官军与大理段功武装夹击。战斗残酷,虽有胜绩,但由于 “万胜领兵回哨,且孤军深入大理,约兵又不至,战士又多中伤”,最终只能留逮水元帅府千户聂茧等与大都拒守,遂班师回重庆。

大夏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仍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立进士科,八道乡试,充贡有司。次年 (1363 年) 会试,宗伯廷试,分立及第、出身。…… 秋,廷试进士,赐董璧等八人及第,余出身有差。” 此外,还设置翰林院,“拜牟图南为丞相,史天章为学士”,又 “内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外设提举司、教授所,教养郡县生徒”。为巩固政权合法性,取得下层民众的支持,明玉珍自称 “弥勒下凡”,以阻平民受其他说诱。这些文化建设措施,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也增强了政权的凝聚力。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和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国在政治制度上都有创新和发展。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将匈奴旧制逐渐转化为汉制,继承秦汉三公九卿制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这种融合体现了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的交流与借鉴,为后世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明玉珍的大夏国模仿周代官制,设立六卿,实行府、州、县三级地方建置,对地方治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当时的川蜀地区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两个大夏国在经济上都有独特贡献。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农耕业和游牧业并重,促进了不同经济模式的交流与发展。党项马等商品的贸易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 “百炼钢刀” 技术闻名于世,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明玉珍的大夏国订立赋役制度,实行薄税敛政策,边地行军屯以及铸造钱币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川蜀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为百姓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环境。

大夏国在文化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赫连勃勃的大夏国铁弗匈奴内迁后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处,逐渐汉化,形成胡汉杂糅的状况,统万城的发掘中发现的胡人形象壁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明玉珍的大夏国重视文化建设,仍用科举制选拔人才,设置翰林院、国子监等,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同时自称 “弥勒下凡” 以笼络人心,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内涵和民众信仰。

大夏国虽存在时间不长,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见证了民族融合、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无论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国还是明玉珍的大夏国,都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丰富的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的画卷,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

来源:查查查布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