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掩不住空虚的灵魂,《鹤唳华亭》百媚丛生的传统美学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1-26 12:56 1

摘要:《鹤唳华亭》由罗晋、李一桐、黄志忠与郑业成领衔主演,是一部以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儒家思想为伦理观,以“一念之差,一步之遥”的错过为基底的古装权谋爱情剧。

《鹤唳华亭》由罗晋、李一桐、黄志忠与郑业成领衔主演,是一部以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儒家思想为伦理观,以“一念之差,一步之遥”的错过为基底的古装权谋爱情剧。

制作精良、服化道高质,剧情涉及官场积弊、权臣专擅、兵权旁落、皇子争位、复仇平反……

无论是视觉美感、演出技巧上,是一部让人无话可说的佳作,却又带有硬伤。

它的硬伤是在于它的故事本身。

✔ 叙述手法

太子与皇帝之间存在着太多的矛盾,儿子失爱于父亲,间接鼓励其他皇子起而夺位,很有康熙王朝的味道,九子夺嫡是早被写烂的故事。

但《鹤唳华亭》的问题并不出于题材的问题,而是表现手法的问题!

✔ 叙事逻辑

这是常用的悬疑手法,把真相藏在假象中︰倘若结果是A,但在叙事过程中,不断诱导观众相信结果会是B。这时候,太子往往被推进毫无出路的死胡同里,由于运镜不断地诱导观众相信结果会是B,太子将永无翻身之日,被虐到不行。

然而编剧猛然悔悟,翻转了整个剧情,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的结果却是A,令人惊讶不已,这就是悬疑的写法。

但编剧还留了一手,真相也不是A,而是C。

而这个隐藏在假象之下的真相C,却是本剧最大的硬伤。因为编剧没有在案子了结时,直接揭露这个真相C,而是让C变成后续剧情发展的伏笔,发展成下一段事件案发的原因,或是导火线。

例如:中书令李柏舟(皇长子岳父)一案,在审理过程中,从犯赵壅(皇长子外公)被施以酷刑而气绝。

当观众以为死无对证、太子走入绝境时,越是误导,就越显得太子毫无出路,最后编剧却让赵壅“复活”,供出始作俑者李柏舟,大家原本以为赵壅早死了,结果没死。

李柏舟被斩立决后,皇长子的后台全倒了,但他自己也倒了吗?还早着呢!皇长子留下,当后续的伏笔,回头再收拾。

类似的推理手法一再反复地出现,冠礼案、春闱案、茶马案、太子妃之死、陆英父子案、童谣案、皇后之死……

几乎都是运用同样的手法在编剧,像连环套般,一环连一环。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编剧让观众看到事情有ABC三个层次,都先假设全为真相,放进情境中,替这些真相各自编造一个故事,先让前两者AB斗争完毕之后,再把各自的线索留在现场。

但最后揭开C时,为了后续的剧情铺路,却没让C直接表现出来,观众看了得一头雾水,最后真相到底是什么?反而被模糊掉了,大大削弱了戏剧张力。

✔ 编剧缺失

这项缺失导致剧情胶着不明朗,若是九十分钟的电影,会让人意犹未尽,留予观者自行玩味。但这是一部60+12集的连续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谁不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

而陆文昔是御史中丞陆英的女儿,父亲被诬陷入狱,为了救出父兄,她在偶然机缘中,认识了五皇子,遂恳求五皇子萧定楷将她安插在太子身边,让她以太子妃女史的身份入宫。

一开始五皇子并无显露出夺位的野心,以善良真诚、人畜无害的面孔展现在观众面前,而陆文昔进宫也是自己请求五皇子安排的,并非五皇子的阴谋。

这么长的伏笔,直到五皇子出手时,陆文昔却骤转成为皇五子蓄意安插在太子身边的人,直到最后才略显明朗。

最不合理的设定是,陆文昔身为太子最初爱慕之人,太子大婚时,她作为女史,一直低着头,太子没注意到她的相貌,这也合情合理。可是剧情发展到后面,太子妃被毒死,陆文昔被怀疑、被拷打,男女主针锋相对,都已经到了这份上了,太子还认不出所爱之人,这解释得通吗?

编剧硬是要让剧情继续胶着下去。

之后,他们还一起被拘禁在宗正寺很长一段时间,陆文昔因而学得太子书道绝技金错刀,同寝同眠,都这么近距离了,太子还认不出她来?

再者,陆文昔被安排入宫是五皇子的阴谋,她这个暧昧不明的身份,编剧一直用到了番外《别云间》,直到五皇子被杖刑身亡,这项阴谋都没有很清楚明确地编在剧情里,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来叙述,编剧却一直盼望观众自己会恍然大悟,一出72集的大戏,关键处没有清楚表达,是本剧最大的缺点。

✔ 太子人设

太子人设是被诟病最多的问题,皇帝忌惮国舅的兵权,而疑心太子,进而利用太子来制约在边塞领军作战的国舅,看似合情合理。但皇帝对太子动辄打骂,硬是将种种罪责归到他身上,而这个太子又喜欢在事态不明朗之前,为了包庇他人,涕泪交流,将罪责全部揽下。

这样的父子关系不是过于牵强了?太子的行径也极为不合理,常常让人不明白,他为何非要担下那些罪责,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说不通的是童谣一案,起于一首流传民间的童谣,歌词暗讽当今皇帝逼死兄长得位,童谣最后一句是“佳人回首顾不顾”,太子的母舅、兵权在握的顾思林刚好姓“顾”。

这首歌在中秋宫宴上,由皇上一名宠妃唱出,唱完之后,她马上被拖了出去,这时候,太子却硬生生认下是他干的。

皇帝罚他杖刑,还被控鹤收押(皇帝个人亲卫),这么重的刑罚,原本以为会是什么大案,看来看去也只是一首童谣,似乎与顾思林有关,最后结局也不是很明朗,这样的剧情安排让人觉得虎头蛇尾。

太子与皇帝、皇后、外戚、权臣、京卫、边防等,有着诸多的矛盾,直到顾逢恩(表兄)起兵叛乱,太子都要揽下所有的错。

然而,有多少皇太子失宠、被拉下马的故事?而萧定权这个太子当得太苦太难,动辄得咎,如履薄冰,堪称史上处境最艰难的太子,作者堆砌了这么多的难处在他身上,让他独自一人去承担,反而让这个人设立不起来。

✔ 情感表现

纵使有这么大的硬伤,但就人物情感的表现来说,《鹤唳华亭》绝对是一出值得看的好戏。

太子这个人物多面复杂,也展现了人性的矛盾与非同一性,他有软弱的时候,也有孤勇的时候,有善良的时候,也有狠毒的时候,他有真挚的时候,也有狡猾的时候,很温柔,也很暴戾。

他并非是一个真君子,但绝对是一个流露真情的人。他想要实践的并非只是儒家的礼教,更多时候,他想要是真性情与亲情,想要被爱与被保护。

全剧太子想要传递的情感大概是,想保住身边所有他爱的人,但他是有毒体质,离他近的人下场都很惨,尤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顾逢恩,落得挥剑自刎的下场,令人唏嘘感叹。

最后他谁都没能保住,唯一拥有抗毒体质的是陆文昔。

✔ 陆文昔

陆文昔也是复杂多面的角色,原本以为她会像《延禧攻略》的魏璎珞一样,睚眦必报,一路升级打怪。

但她不是,甚至面对杀父仇人的女儿太子妃,一直保持着亲近之心,有着下不了毒手的软弱。这个角色表现更多的是,底层人的无奈与无能,而非主角的万能光环。

她甚至一度天真地认为,就算她枉死,太子在她死后,也会还她清白,曾将希望寄于太子身上,但他却一再地让她失望。

她希望太子能做个青春干净的人,直到最后,她终于明白太子无力清道与无能清白,为了让杀父仇人(张陆正)伏罪,这时才主动出面,在皇帝面前指认张陆正。

✔ 皇帝

全剧核心是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父子?还是君臣?是全剧戮力诠释的问题。对此不得不说,罗晋与黄志忠的对手戏,实在是太棒了!那种炸裂的演技,那种戏剧张力与震撼力,是现今靠颜值晋升顶流的流量明星,望尘莫及。

皇帝萧睿鉴是爱太子的,只不过他的爱太深沉太沉重,或许他有他不能直接表达的苦衷。他要磨砺储君也好,要锻炼他的心智也罢,但比较不合理的地方是,与皇长子之间,只出现点茶时亲密的影像,就想以此说服全员观众 —— 他的心是偏袒皇长子,这个理由缺乏说服力。

而聪明睿智如他,就凭着点茶之情,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皇长子所矇蔽,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这也是此剧的缺失。

许多观众认为《鹤唳华亭》是一部华而不实、故作高深,画面精致唯美,却掩不住空虚的灵魂,设定悬浮,格局狭隘。诚然,编剧的古文造诣绝对是一流的,台词的遣辞用字都相当艰涩,被喻为要捧着字典追剧的作品。

这部剧倒还不至于糟到灵魂空虚的地步,作者试图将中国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小说戏剧的手法呈现,却因太多的堆砌,导致表现得没有很成功罢了。

然而,瑕不掩瑜,若是把揪成一团的人物关系打散,将上述环环相扣的情节一一解套,以既有的叙述手法,用中短篇来呈现,会更加紧凑,会更有惊愕效果,悲剧性会更强烈。

番外《别云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集,光是顾逢恩举剑自刎短短一幕,就足以让观众刻骨铭心,永远记住了。

来源:回看欧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