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花式“售后”,你买单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1-19 07:35 1

摘要:2024年年末,又见“宝总”。在电视剧《繁花》开播一周年后,番外短片《好久不见》于2024年12月31日上线,剧中为观众所喜爱的人物宝总、玲子、汪小姐、李李回归,将原剧中那些未了的情感故事画上圆满句号,被观众誉为“超强售后”。

2024年年末,又见“宝总”。在电视剧《繁花》开播一周年后,番外短片《好久不见》于2024年12月31日上线,剧中为观众所喜爱的人物宝总、玲子、汪小姐、李李回归,将原剧中那些未了的情感故事画上圆满句号,被观众誉为“超强售后”。

《繁花》在开播一年后推出“售后”短片的做法,并非个例。同样在去年12月,国民度极高的电视剧《甄嬛传》时隔开播13年推出了“售后”节目《甄嬛爱不停——甄嬛传小主节晚会》,实现播出以来全员聚首,以综艺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

所谓“售后服务”,是指剧集播出后,制作方通过发布花絮、番外、互动活动等方式,与观众保持互动,回应观众对剧情和角色的延伸期待。

如今,随着人们娱乐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国产剧“售后”的形式也越来越“花哨”:推出衍生综艺、演唱会,将剧作改编成话剧、音乐剧,还有将电视剧IP与旅游、时装、餐饮、潮玩等业态结合进行开发。例如,网剧《陈情令》《莲花楼》在收官后举办线下演唱会,电影《长安三万里》打造暑期研学线路,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原班美术设计团队搭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这些衍生品和服务不仅有效延长作品的生命力,加强了与观众的情感链接,更增加了其承载的商业价值,在产业联动下提升经济效益。

然而,一些剧作的“售后服务”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部分“售后”作品传播仍停留在粉丝圈层,营销过度娱乐化,走向追星、炒星,无法“破圈”与电视剧“双向赋能”;一些口碑较好的电视剧IP被反复开发,然而衍生产品或节目粗制滥造,被观众认为“炒冷饭”;还有的制作方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售后服务”品牌植入过多,削弱了观众应有的文化体验。

实际上,电视剧不等同于商品,哪怕是“售后服务”,观众仍期待着高质量的内容。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电视剧观众行为调查数据,41.19%的观众认为提高制作水平是提升国产剧质量的有效手段,40.47%的观众选择提升演员演技。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年代,一些优秀作品即使没有花样繁多的“售后服务”,也能持续吸引大众的关注,拥有超长的艺术生命。例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播出的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如今在网络上俘获无数年轻“铁粉”。《武林外传》自2006年播出后,几乎每逢周年庆都有粉丝自发庆祝,吸引一批又一批“自来水”进行宣传。因此,剧集制作方应首先保证作品艺术质量过关,再通过“售后服务”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并在制作水平和内容创新上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电视剧越来越重视“售后”的现象也反映了影视作品由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作品意义的共同创造者。《后甄嬛传》2011年播出至今,台词和剧情被观众反复解读、二创,甚至衍生出专门的“甄学”和“甄学家”,也因此,该剧播出十余年后的“售后”节目仍有市场。

对于“售后服务”这种营销策略和情感经营手段,制作方也要把握分寸,避免过度营销的同时也避免过度迎合,真正站在观众角度思考问题,以合理的价值取向、高质量的内容对观众负责,并以实际行动回应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实现“售后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