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底线》是一部由刘国彤、蔺水净执导,费慧君、李晓亮编剧,靳东、成毅、蔡文静等主演的中国法治题材剧。该剧于 2022 年 9 月 19 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在芒果 tv、爱奇艺同步播出。其制作单位众多,包括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潇湘电影集团
《底线》是一部由刘国彤、蔺水净执导,费慧君、李晓亮编剧,靳东、成毅、蔡文静等主演的中国法治题材剧。该剧于 2022 年 9 月 19 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在芒果 tv、爱奇艺同步播出。其制作单位众多,包括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法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贤君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整部剧以星城区立案庭庭长方远在师父张伟民的帮助下,带领徒弟周亦安和叶芯,对 “辱母杀人案”“闺蜜遇害案”“唐啸云弑母案” 等 40 个具有社会代表性案件进行审理的故事为主线。
电视剧《底线》作为一部以法院工作为背景的法治题材剧,在展现司法工作和法律案例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从法律人的专业视角来看,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从实体层面和程序层面进行具体分析。
主播猝死案中的劳动关系认定:在主播猝死案中,对于主播与直播公司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是案件的关键。剧中对于这一复杂的法律关系的呈现和探讨略显简单。在现实中,网络主播与直播平台或经纪公司的关系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主播的工作方式、收入来源、管理模式等。剧中可能为了剧情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导致观众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依据不够清晰。例如,仅仅依据主播在公司的直播行为以及公司对主播的一些管理要求,就轻易地认定了劳动关系,而对于主播工作的自主性、与公司之间的合同约定等重要因素缺乏深入的探讨,这可能会让专业的法律人士觉得案件定性不够严谨。
江歌案改编引发的争议:《底线》中对江歌案的改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从实体法的角度来看,改编后的案件在法律关系和责任认定上与现实中的江歌案存在差异。现实中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为女儿讨回公道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刘鑫是否对江歌的死亡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剧中,将人物关系改为了新婚丈夫,这种改编虽然是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案件的本质和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使得观众对案件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也引发了对改编合理性的质疑。对于这样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改编时应该更加谨慎地处理法律实体问题,以确保观众能够正确理解案件的法律内涵。
主播猝死案的赔偿金额确定:在主播猝死案的赔偿问题上,剧中对于赔偿金额的确定缺乏详细的法律依据和计算过程的展示。赔偿金额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死者的收入情况、家庭负担、公司的过错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然而,剧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个赔偿结果,没有对计算依据和考虑因素进行充分的解释,这使得观众对于赔偿金额的合理性产生了疑问。比如,在现实的类似案件中,对于主播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公司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劳动保护等因素都会影响赔偿金额的确定,但剧中对此没有进行深入的呈现,容易让观众觉得赔偿金额的确定过于随意。
案件中的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在一些案件中,对于各方当事人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例如,在某些民事纠纷案件中,涉及到多个当事人的过错,但剧中对于每个当事人的具体责任比例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是简单地强调了一方的主要责任,而对于其他当事人的责任则一笔带过。这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是不严谨的,责任划分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判断,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观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也不符合法律实体层面对于责任划分的严格要求。
证据的片面呈现: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剧情的矛盾和冲突,往往会片面地呈现某些证据,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案件结果的证据。例如,在一些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提供的某个关键证据被过度强调,而对方当事人可能提出的反驳证据或者其他相关证据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证据的片面呈现可能会误导观众,让他们认为案件的结果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的证据,而忽视了证据的综合考量在司法程序中的重要性。在现实的法律程序中,证据的收集和采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对所有相关证据进行全面的审查和分析,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和证明力。
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剧中存在一些证据的获取方式可能存在合法性疑问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证据的收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否则将不被法庭采信。然而,在《底线》中,有些角色为了获取证据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太合法的手段,比如私下调查、未经许可获取他人信息等。虽然这些情节可能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但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恰当的行为,也会给观众传递错误的法律信息。例如,剧中某个角色为了证明被告的过错,私自查看了被告的个人通信记录,这种行为在现实中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所获取的证据也是不合法的,不能作为法庭证据使用。
庭审过程的简化:电视剧中对于庭审过程的呈现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化,没有完全展现出真实庭审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庭审是司法程序的核心环节,包括法庭调查、质证、辩论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和法律规定。然而,在《底线》中,为了加快剧情的节奏,庭审过程往往被简化,一些重要的程序环节被省略或者快速带过。例如,在质证环节,对于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的质证过程不够详细,双方当事人的辩论也不够充分,这使得观众对于庭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产生了质疑。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庭审是一个严肃的法律程序,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合议庭评议的不规范呈现:合议庭评议是审判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剧中,合议庭评议的过程有时显得过于随意,评议的内容和讨论的焦点不够明确,合议庭成员的意见表达也不够充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合议庭成员需要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各自发表意见,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判决。而剧中对于这一过程的呈现不够准确,可能会让观众对合议庭评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产生误解。
执行程序的缺失:电视剧中对于案件的执行程序关注较少,很多案件在判决后就没有了后续的执行过程的展示。执行程序是司法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中,执行程序包括执行申请、执行措施的采取、被执行人的财产调查等多个环节,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然而,在《底线》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执行程序的内容,这使得观众对于司法程序的完整性产生了疑问,也忽略了执行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执行过程的不真实呈现:即使在一些涉及到执行的情节中,执行过程的呈现也不够真实和准确。例如,在执行过程中,对于被执行人的财产调查和执行措施的采取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执行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在现实的执行工作中,执行人员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如被执行人的逃避执行、财产的隐匿等,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保障执行的顺利进行。而剧中对于这些实际问题的呈现不足,可能会让观众对执行工作的难度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综上所述,电视剧《底线》在法律层面存在一些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硬伤。虽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底线》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但在涉及到法律问题时,应该更加严谨地对待,以确保观众能够正确理解司法工作和法律程序。同时,这些问题也提醒我们,在法治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中,需要更加注重法律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发挥影视作品的普法作用。
来源:海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