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观众评论褒贬皆有。该剧复刻《清明上河图》,还原了历史上东京城市井繁华的真实场景。在一些历史文化细节方面,剧组呈现出来的部分宋代饮食、风俗等还是稍有瑕疵的。不过,瑕不掩瑜,该剧仍然是近年来少有的展示宋文化的优秀影视剧。
▌刘海永 刘一玮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观众评论褒贬皆有。该剧复刻《清明上河图》,还原了历史上东京城市井繁华的真实场景。在一些历史文化细节方面,剧组呈现出来的部分宋代饮食、风俗等还是稍有瑕疵的。不过,瑕不掩瑜,该剧仍然是近年来少有的展示宋文化的优秀影视剧。
宋·佚名《田畯醉归图》(局部)中簪花的醉酒“村官”
烧臆子不是烤肉串
剧中,赵不尤想起董谦生前常带他去半巷的饭馆吃烧臆子,于是就来到当年和董谦初识的小店,点了一份烧臆子,缅怀已故的挚友。电视剧画面展示的像是餐桌上的一个带钢箅子的烧烤炉,上面还有两串肉串。其实,烧臆子是一种用炭火烤制的猪胸叉肉,不是简单的烤肉串。
“烧臆子”是宋朝时期在东京城流行的传统名菜,《东京梦华录》卷第二“饮食果子”一节中,就有“鹅鸭排蒸、荔枝腰子、还元腰子、烧臆子……”等记载。烧臆子在当时很有名气,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一度失传。
1901年11月12日,“西狩”回京的慈禧和光绪途经开封,一行人停留了32天,开封名厨陈永祥主办御膳。慈禧太后一行沿途吃遍美食,后来行至豫北淇县仍余味未尽,于是再招陈永祥去办御膳。陈永祥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菜肴,让慈禧一饱口福,最让她赞不绝口的就是烧臆子。
据传,陈永祥在淇县当御厨时,经过探索研究,还原制作成宋代烧臆子。烧臆子是先将猪胸叉肉切成上宽25厘米、下宽33厘米、长44厘米的方块。准备花椒盐水,以花椒与盐加开水煮。顺排骨间隙戳穿数孔,把烤叉从排面插入。在木炭火上先烧透一面,用凉水将肉浸泡三十分钟后取出。顺着排骨间隙用竹签扎些小孔,俗称放气,便于入味。再翻过来烤带皮的一面,边烤边用刷子蘸花椒盐水刷在排骨上,使其渗透入味。烤四小时左右,至肉的表面呈金黄色,皮脆酥香时离火。趁热用刀切成大片装盘,吃时配以荷叶夹、葱段、甜面酱。此菜的特点是色泽金黄、肉片酥脆、爽口不腻。
慈禧品尝了陈永祥做的这道菜非常满意,倍加欣赏,并特意召见他仔细询问此菜的由来。当知道烧臆子是北宋皇家菜肴后,慈禧更加高兴,还重赏了陈永祥许多金银,陈永祥由此获得了“御厨”的称号,名声大振。
“嫂子”“大嫂”都不对
剧中温悦是以嫂子的身份出现在赵家,赵不尤的弟弟妹妹一口一个“嫂子”,宋代把哥哥的媳妇称为“嫂子”吗?今天用这个词没有问题,但是在宋朝却不是这样。《尔雅·释亲》:“兄之妻为嫂。”在宋朝,弟、妹称呼兄之妻为“嫂嫂”或“嫂”。
那么,喊“大嫂”对吗?更不对。宋代“大嫂”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戏剧《老生儿》一折:“大嫂,你不知,我老实说,我当日与你家做女婿,为你父亲无儿,久以后这家缘家计都是我的。”《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武大叫一声:‘大嫂开门!’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
宋代子女普遍称父亲为“爹”或“爹爹”,称母亲为“妈”或“妈妈”,女婿和女婿之间,大女婿称“大姨夫”,小女婿称“小姨夫”。同门女婿称为“连襟”。媳妇称婆婆为“姑”或“阿姑”“阿婆”,称公公为“舅”或“阿翁”。
馉饳儿不是馄饨
电视剧中,赵不尤在大理寺门前的小吃摊请万福吃馉饳儿,老板娘在现场包馉饳儿,仿佛今天的馄饨。馉饳儿是馄饨吗?《辞海》解释说:“一种面食,一说即‘馄饨’。”清朝的《字汇补·食部》在“饳”字下面注明“馉饳儿,面果也”。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却分述“馄饨店”与“馉饳儿”,显然二者不是同一种食物。
馉饳儿源于一种兵器。该兵器为长棒,顶端圆形,因头部酷似瓜形、蒜头,又称“金瓜锤”或“蒜头骨朵”。至今河南方言称一头大蒜依然为“一骨朵蒜”。至此我们可以猜想,宋代的食品馉饳儿,成品形状包裹成“花骨朵”样,分有馅儿或者无馅儿。
《水浒传》第一回中有“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馉饳儿大小”的比喻,寒粟子即鸡皮疙瘩,可知这种食品个头不大。《清平山堂话本》有一篇《简帖和尚》,说在开封城枣槊巷口的一个茶坊,见一个官人进来,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那官人接茶吃罢,在等待时,只见一人托个盘儿,口中叫:“卖鹌鹑馉饳儿!”官人把手打招,叫:“买馉饳儿。”卖家见叫,托盘入内,放在桌上,将条篾篁穿那馉饳儿,捏些盐,放在官人面前,道:“官人吃馉饳儿。”
这道小食盛行于两宋三百年,都城中食店、酒肆、夜市里都有卖。《东京梦华录》载,食店里“又有菜面……及卖随饭、荷包、白饭、旋切细料馉饳儿”。元宵佳节,“都下卖鹌鹑馉饳儿”。盛夏六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有卖细料馉饳儿。南宋《都城纪胜》载:“夜间顶盘挑架者,如鹌鹑馉饳儿。”
制作馉饳儿先要擀好面皮,搁进馅儿,完了对角折起,周边捏紧,制作出一个三角形的模样。然后把三角形的两个边角对折,捏紧,这样捏出来的形状跟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般。入油锅炸好,再用竹签穿起,蘸盐食用。馉饳儿也可以是无馅的油炸小面果儿。这种小面果儿至今开封市内还有卖的,称之为“面蛹”,与花生米搭配,是较受欢迎的下酒菜。
宋代男人也簪花
电视剧中,男人簪花镜头颇多。在宋代,男子簪花很正常。不过,男人簪花主要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中举行,这是一项季节性的活动。
宋代男子簪花,出现的场景一般是在有关喜事的宴会上,或皇帝出游之时。群臣禁卫吏卒,都要簪花。宋代诗人杨万里赋诗描绘簪花宴会的热闹情景:“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宋真宗举办了一次御宴,寇准在座,真宗赐给他一朵奇异的花,还调侃说:“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的好时候。”寇准那时候已经五十开外了,早就称不上青春年少,但是,皇帝赏赐的花一定要戴上,喝酒不喝酒都不能丢弃。为啥要这么说?因为开始的时候有人不习惯,经常把花抛弃或者转赠他人。司马光当年也是不喜欢戴花,他科举取得功名的时候,喜宴上只有他不喜欢戴花。同年劝他说,皇帝赏赐的花不敢不戴,于是他只戴一朵花。皇命不可违,为了严肃纪律,御史专门上书,严格要求官吏亲自簪戴,不能由别人代替,否则招来弹劾。凡是皇帝赏赐的花朵必须戴上直到回到家中,不得让仆从代为戴花,违者必究。
《水浒传》第八十二回,皇帝赐宴于宋江等人,“至暮方散。谢恩已罢,宋江等俱各簪花出内。”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宴会上赏赐鲜花,宋江等人簪花之后感觉身份地位皆已不同。
御宴赐花是有差别的,说明戴花是根据官位的高低加以区别。在不同场合,赐花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遇辽国使者在场,就用绢帛花,表示比较节俭。春秋二宴,则用罗帛花。上元节游春,或皇帝幸金明池,随车驾群臣则赏赐滴粉缕金花,非常名贵。宋朝皇帝赏赐簪花,程序严密且有序,等级尊卑色彩强烈。每遇典礼佳节宴会,一般都大规模对臣下赐花,以示恩泽,以至于皇帝坐在龙椅上一望,看到大殿内如“花花世界”,簪花场面之盛可见一斑。
环饼形状不是六角星
《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出现了六角星形状的环饼。看着怪不习惯,宋代的环饼什么样?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说:“细环饼名寒具……”做法是以蜜水调水溲面,然后用油炸食,是极为酥脆可口的食品。唐时还喜欢黏黑芝麻。至宋代,寒具已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鸡肋编》记载:“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古之‘寒具’也。”宋代有个卖馓子的,他担着馓子,不说何物,而是玩起了营销策略,长叹说:“亏就亏了我吧。”他老是在已经被废的皇后居住的瑶华宫附近长叹,于是就被开封府的衙役抓走打了一顿。这商家从此吸取了教训,再卖馓子时叫卖道:“待我放下歇歇吧!”众人笑话他的同时,买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馓子越来越有名气。
宋代的环饼什么样呢?我们从苏轼的一首诗中复原其形象。苏轼有《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从诗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寒具(环饼)是用搓成的均匀细面一圈一圈缠在手臂上,经热油炸成金黄状。宋代陶榖在《清异录》中说起“建康七妙”,称那里的环饼嚼起来能“惊动十里人”。
环饼之名,有据其形状如环钏的,称之为环饼。如今,环饼一词已被馓子替代了。作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在大街小巷还可以看到制作馓子的摊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