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来到了一个叫作“驼罗庄”的地方。在驼罗庄的西面有座七绝山。七绝山上长满柿子树,由于当地地广人稀,加上山上有一条红鳞大蟒,这条蟒蛇精常来驼罗庄吃人害命。
相信86版的《西游记》大家是看了一遍又一遍,虽说剧中师徒四人遇到过的磨难都成功化险为夷,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对于这部剧却有非常多疑问。
例如当年猪八戒在剧中,经常吃的一种叫“馉饳”的东西,让人非常好奇这到底是什么!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来到了一个叫作“驼罗庄”的地方。在驼罗庄的西面有座七绝山。七绝山上长满柿子树,由于当地地广人稀,加上山上有一条红鳞大蟒,这条蟒蛇精常来驼罗庄吃人害命。
所以,七绝山上的柿子,也无人采摘。每年柿子成熟之际,那七绝山上的熟烂柿子,便落在路上,将山上一条夹石胡同尽皆填满。
加上雨露雪霜,经霉过夏,那条夹石胡同,最终变得一路污秽,因而获得了一个外号——“稀柿衕”。那是一条稀柿胡同,普通人根本无法通过。
每当西风刮来,烂柿子的恶味还跟随着西风飘进庄来,奇臭无比。后来除掉了蟒蛇精,如何通过稀柿胡同倒成了难题。
关键时刻,还是孙大圣想出了个主意,让驼罗庄的村民们准备一些米面干粮,让二师兄猪八戒吃个饱,然后变作一头大猪,一路拱开这些烂柿子。
在二师兄的卖力劳作下,几天工夫,七绝山便被他拱开了一条大路。正所谓“千年稀柿今朝净,七绝胡同此日开”。
干粮果品具体是啥,村民们没有明说,不过有两种食物确是具体的,那就是烧饼和“馉饳”。烧饼咱们见得多了,可这“馉饳”是什么神奇的美食呢?
相比于烧饼,大伙儿对“馉饳”并不熟悉。不过在宋代,这可是餐饮界响当当的“网红”美食之一。之所以说是宋代的流行美食,是因为通过翻阅古籍可以发现,有关“馉饳”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
随后的元代话本、明代小说中也出现过这道食物,但次数明显比宋代少得多。而且许多明清的小说都是在宋元时期的话本基础上加工而来的,里面出现一些宋代美食也不足为奇。
如果这道美食真的出现于宋代,那么取经途中的二师兄想吃上正宗的“馉饳”,那还得等上个三百来年,直到时光的车轮驶入宋代,他才能尽情享用美味的馉饳。
宋代人有多爱“馉饳”,咱们可以从古人的记载中窥探一二。宋末元初的诗人陈世崇在《元夕》诗中记载:麝圆食追拍澄沙团,馉饳糖霜乳橘盘。
蕉叶柿花宜利少,叫声浑杂市声欢。元夕是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元夜或元宵。陈世崇在诗歌里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元宵风俗画卷。
诗中提到了当时人们闹元宵时要吃的美食,其中包括麝香圆子、澄沙团子、馉饳、糖霜、乳橘等等。不仅是在元宵节,即便到了炎热的农历六月,宋代的老百姓们依然要吃“馉饳”。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里的盛况,就提到六月时市场上的小贩们在大街小巷叫卖着“冰雪细料馉饳儿”,街上的餐饮店里也在卖着“旋切细料馉饳儿”。
不仅如此,当时的“州桥夜市”里还有“细料馉饳儿”出售。宋代的人们不仅将馉饳当作小吃糕点,而且当作一种宵夜。
从《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来看,当时开封府内出售的许多馉饳是有馅的:“细料”指的是精细的馅料。旋切表示馅料刚刚切好,店家在推销时对着食客们介绍:“咱们家有旋切细料馉饳儿。”现做现卖,新鲜出炉,还冒着热气呢。
至于夏天的“冰雪细料馉饳儿”,古籍中也没有详细描绘过,但是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在烹制或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冰块,并专供人们在夏日消暑食用的馉饳。
说了这么久,这“馉饳”到底长啥样?实际上,由于历代的饮食典籍以及古籍中并没有对“馉饳”的做法进行过详细记录,如今已经难以具体考证这道风靡宋代的美食具体长啥样了。
即便是美食专家们,对馉饳的看法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唯一能肯定的是,“馉饳”是一种面食。而且,这道面食一定特别美味,并因此征服了宋朝人的味蕾。
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古籍找到了一些端倪。从《东京梦华录》等古籍来分析,有些“馉饳”是会包入馅料的,也有些是没有馅料的。
从《西游记》里村民们的描述也可以推测,“馉饳”和烧饼一样,是一种便携式的食物。也就是说,它可以提前制作好,而且可以随身携带作为干粮,人们在行路途中饿了,拿出来就能食用。
吃货们对“馉饳”进行了无尽的猜测,它对应的究竟是如今的哪种食物?饺子、馄饨?可是,在没有快餐盒的古代,饺子、馄饨煮好之后并不好携带,何况但凡面制品,煮熟后不及时食用便容易结坨,影响味道和口感。
那么是馒头、馍馍吗?抑或是油炸小面果儿?由于时隔近千年,也没有考古线索的支撑,这些答案目前无法证实。
但有学者还开展了深入探索:在如今的北方部分地区,还有些烤制或者油炸的面食,这些面食在当地方言中的叫法与“馉饳”相似,这不会就是曾经的大宋网红食品——馉饳吧?
嗨,这些面食和宋代的馉饳是不是同一回事儿,这哪儿说得准呢。也有的吃货开展了大胆的猜测:也许,“馉饳”只是代指通过某一类烹制方式制成的面食,而不是指某一样具体的食物。
只是在后世的流传中,这类食品又进行了改良,衍生出了不同的做法和花样,所以叫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么一说,这“馉饳”倒和上面猜测的油炸小面果有点儿相似。
大伙儿都知道,面食在油炸后会变得膨胀,这样串起来简单不费劲。话说回来,宋代的“馉饳”是否只有这一种做法和吃法呢?这也无法确定。
但单论此处提到的“鹌鹑馉饳”,在食用时得蘸盐,说明它本身味淡,所以需要通过其他调料来增味。如果鹌鹑馉饳里真有馅,哪还需要加盐调味呢。
这么看来,咱们不难推测,这“鹌鹑馉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应该是出于外形的考量。因为这没馅的馉饳圆鼓鼓的,像鹌鹑一样,所以叫“鹌鹑馉饳儿”。
当然啦,倘若遇上了手艺好的厨子,的确能把馉饳捏成精致的鹌鹑造型,这也大有可能啊!
来源:小付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