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编自冶文彪的同名原著小说,由张颂文、白百何领衔主演的悬疑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自开播以来引发网友热议。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剧集在央视八套、优酷等平台播出后,在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一度登顶。
改编自冶文彪的同名原著小说,由张颂文、白百何领衔主演的悬疑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自开播以来引发网友热议。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剧集在央视八套、优酷等平台播出后,在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一度登顶。
《清明上河图密码》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讲述了北宋宣和年间居住在汴梁城雀儿巷一角的赵家五口的故事。主角赵不尤原本在大理寺任职最底层的贴书小吏,后调任开封府,不求飞黄腾达,只求生活平稳;妻子温悦身世坎坷,靠经营伞铺维生,憧憬置宅乔迁。虹桥梅船案发生之后,一家人被迫卷入各种离奇诡谲的案件,大家各显神通,齐心协力,在成功化解危机的同时,也深化了彼此的认同与信任。该剧打破了近年国产悬疑探案剧传统创作手法,不囿于以单元结构推进罪案,而是以画卷移动的方式,用连续性的节奏、草蛇灰线的命运感,带领观众自然流淌至故事结尾。
值得一提的是,以张择端为原型的画家也在剧中登场,画中暗藏的无数市井细节,为《清明上河图密码》提供了详实而客观的历史场景信息,例如剧中放灯祈愿、瓦子百戏等桥段,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感官盛宴。
另一方面,主创团队参考了大量宋朝古画、砖雕及《东京梦华录》《宣和遗事》等文献资料,在美术、服装、道具上进行考究复原,实地走访并邀请了诸多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和表演,尽力复原《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宋代市井文化。小说与剧作非常巧妙地通过小人物的视角,串联起浩繁的历史细节,不仅让人联想起《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诗文中的一则:“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其实,《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火爆并非偶然,类似取材于传统历史文化题材的文艺“爆款”近年来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古装悬疑剧赛道高手云集,尤其受人关注。例如2023年播出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从一个小小的丝绢案入手,抽丝剥茧,借税收折射大明王朝的兴衰;2024年暑期上线的单元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是《唐朝诡事录》系列第二部,剧情架构上参考了《酉阳杂俎》《博物志》《独异志》《闻奇录》等众多古籍,通过一桩桩离奇曲折的案件,营造出长安城瑰丽诡谲、暗流涌动的氛围。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烧脑悬疑剧情,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而形成的独特东方美学,相得益彰,成为多部古装悬疑剧获得广大观众喜爱,跻身爆款行列的关键原因。
在悬疑剧之外,还有复刻宋朝茶文化历史面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宋式点茶”风潮的《梦华录》,以晚唐时期蜀锦文化为题眼,描绘蜀中益州锦业繁荣之下各方利益争夺大戏的《蜀锦人家》,以及刚刚播出不久、取材于唐代牡丹培育史、尽显中式美学韵味的《国色芳华》等。
传统历史文化之所以成为“爆款发动机”,首先是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的诸多人物故事,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素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与人文精神,经过岁月的淘洗依旧熠熠生辉,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为包括影视在内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赋予其浩然正气与隽永格调。正如《清明上河图密码》中赵不尤自己填的一句词:“以我心灯一盏,照它长夜天寒”,这不仅是他自我心灵的写照,同时彰显出一种刚直不阿、舍身成仁的慷慨气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艺作品通过历史细节的精致塑造、历史场景的客观还原,重现了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观众能从波澜壮阔的讲述或者细致入微的刻画中,感受史料之外的鲜活历史肌理与人间的烟火之气,并从中叩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就足以打动人心。比如《唐朝诡事录》系列,通过对大唐民间风俗、市井烟火的细腻描绘,勾起大众对“大唐盛世”的无穷想象。剧中典雅绚丽的传统服饰、恢弘精巧的古典建筑、庄重典雅的传统礼仪、带着异域风情的饰物与器具,都使得人们脑海中缥缈的想象,瞬间得到了具象化。
在国风影视剧的流行之外,传统文化类综艺的热播、国潮品牌的崛起、国风音乐的发展,无不说明传统历史文化与国人的审美倾向、精神特质之间存在深刻联系。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面对着不同群体,依然释放出独特的文化风韵,吸引着人们久久注目。
撰文:特约作者 马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 南方+记者 张思毅
【作者】 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