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社交悍匪”大刀阔斧地闯入你的生活,礼貌的社交辞令还能抵挡得住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上演的英式喜剧《删除好友》中文版,以幽默形式探索了隐藏在日常社交下的幽微。
当“社交悍匪”大刀阔斧地闯入你的生活,礼貌的社交辞令还能抵挡得住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上演的英式喜剧《删除好友》中文版,以幽默形式探索了隐藏在日常社交下的幽微。
把“保持联系”当真了
《删除好友》的编剧史蒂文·莫法特曾创作出电视剧《神秘博士》《神探夏洛克》等知名作品,这次是他从业30多年首次跨界操刀话剧。
故事开始于游轮甲板上的一次闲谈。初相遇时,“社交悍匪”Elsa便以高强度的表达将Peter和Daisy夫妇轰炸得找不到北,双方迷迷糊糊地交换了联系方式,并在“保持联系”的寒暄中告别。
有人将“保持联系”当做社交辞令,有人当真了。在表达与理解的错位中,甲板上的相遇延续到了伦敦。Elsa带着超强的行动力与心理素质,不远万里从美国佛罗里达“闯入”Peter和Daisy夫妇的家,习惯性维系体面的夫妇俩也只能假意欢迎,接待这位不速之客。社交直球选手遇上言不由衷的夫妇,一场话语的闹剧展开了。
以Peter和Daisy的家为核心,外来者陆续登场。先是说话阴阳怪气的邻居,然后是Elsa,接着是街区警察。三人相继进入这家人的日常,不断为他们增添麻烦。一场场对话上演着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尴尬局面,大家一直在说话,却始终难以达成真正的交流。这样的荒诞制造了戏剧冲突与笑点,却也考验着台下观众的耐心——当无效沟通的次数重复到某一程度,戏剧张力便开始收缩,继而走向乏味,以至于演到后段需要引入低俗笑料来增强喜剧效果。
闯入者的身份之谜
除却“外来者闯入”这一情节设定之外,外来者究竟是不是杀人犯的疑云,始终悬于舞台上方,成为情节推进的重要一环。与之相对,舞台大屏幕上,被放大的疑犯信息烘托着恐怖悬疑气氛,多次出现的凶杀新闻将“她”反复推到舞台中心,成为一个薛定谔式的高概念。Elsa究竟是乐于展露真心的社交达人,还是用社交作为伪装的致命女人?重重迷雾赋予了角色复杂性。
夫妇的成人视角与家中两个孩子的感知,又深化了Elsa这一角色的多面性。孩童的话语与“社交悍匪”的表达,都对夫妇俩那一套成人社交辞令形成了冲击。成人世界的复杂在孩童眼中其实只是以谎言的形态存在着,而真诚总能成为这些复杂装扮的卸妆水。于是,外来者Elsa凭借自己的热情和直言快语,与家中小朋友的关系突飞猛进,其身份的可疑之处虽被暂时压住,但是她的受欢迎程度却激起了Daisy的嫉妒。女主人被内外夹击,丧失家庭主导权,难再容客。于是,新一轮的主客矛盾爆发,外来者也借此台阶而下,离开了这对夫妇的家。
当外来者离开,秩序看似回归到过往的平静,然而聚光灯一转,邻居惨遭杀害。一池水再次被搅乱。故事在悬疑中落幕,压抑在黑色幽默中峰回路转,竟又重回压抑。
意外死亡的发生既是《删除好友》戏剧矛盾的推动力,也是最终的悬疑落点。剧名中的“删除”仿佛具有了新的含义——既是斩断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又是终结一个生命。
社交压力下的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是对话者的诚意问题;词不达意,则是对话者的能力欠缺。伦敦夫妻怀疑这名意外来客是杀人犯,却又不可能直接问出口,于是反复试探,反复阴阳,反复推拉。悬疑仅仅是一个安在日常琐碎上的帽子,是通往人性幽微处的一道暗门。Elsa是不是杀人犯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最为重要的话总是不能轻易说出口。
在《删除好友》营造的欢乐氛围中,除却孩童,无人敢表真心、露真情、讲真话。每一句话都有声音,但是每一句话都只能换来压抑与沉默。终其一生,我们有多少机会彻底诚实地表达或拒绝呢?人人身处礼仪的囚笼中,时刻感受着社交的压力。而所谓的真相如果不经过话语的包装,好像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呈现。而《删除好友》正是借助密密麻麻的对话吁求一份压抑后的畅快。
最后,舞台上方的屏幕显示出的一句话宣告全剧结束——“Nothing really Matters(没什么大不了)”,释放出一种不在乎结局的无所谓。这看似轻松,实则解构了全剧用两个小时铺垫的交流之困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沟通之必要。如果一切都不重要,那一切又回归虚无与混沌,《删除好友》终究没能成为一个关于现代社交关系的寓言。(赵晨 供图/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