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部分观众给出的答案,不是严嵩,不是何茂才,而是道貌岸然的清流赵贞吉。
《大明王朝1566》中最让人厌恶的官僚是谁?
大部分观众给出的答案,不是严嵩,不是何茂才,而是道貌岸然的清流赵贞吉。
虽然他外表是清流的中流砥柱,实则他无党无派,心中只有自己。
赵大人被送外号“大明最强不粘锅”,可见他是一个“功劳我上,罪责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形象。
赵贞吉可以接受的道德: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起码他还是要脸的,保持一个清流的面子。
赵贞吉一路从浙江升入户部,进入内阁。
他一路靠着揣摩嘉靖的心思,后来居上,超过了一直在京中的徐阶的另一个学生,张居正。
一直游离于中央之外的赵贞吉,为何能一步登天?
赵贞吉的真实心思
赵大人有一句名言,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其实赵大人心中的想法,苦一苦百姓,阁老我来当。
从胡宗宪和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赵大人年轻时,致力于理学研究,心中装着天下。
胡宗宪评价赵贞吉:宰辅之才。
可见赵大人这一生的追求,入阁拜相,这并没有错。
多年后,赵贞吉和好友胡宗宪再一次相遇,他变成了不粘锅,胡大人依然还是那个没有失去本心的人。
为什么赵大人会变成这样?
因为从一开始赵贞吉低估嘉靖了。
嘉靖花了二十年时间,把整个大明官场淘洗一遍。
任用严党、顺臣,美美地操控朝局,严党为嘉靖的私库做了巨大贡献,将嘉靖养肥了。
严党是为了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他们是嘉靖的白手套,因此什么黑锅都肯背,什么脏活都肯干。
清流呢,也是一群只为自己野心而活的心狠手辣之辈,比如张居正,为了打击对方,宁愿让浙江乱起来,丝毫不考虑百姓的活路。
赵大人面对这样的皇帝,赵贞吉一定像老师徐阶一样吃过亏,不得不学习前辈严嵩,讨好嘉靖为了自己上位。
讨好嘉靖也不是一句空话,也是要有能力去做事,让道长开心的。
赵贞吉的宰辅之才
胡宗宪是剧中口碑最好的朝廷高官之一,他看人应该是有高度的,赵大人在他嘴里是一个能臣。
实际上赵大人做事还是有能力的,赵贞吉做事,是他认为最合适,甚至结合剧情来看是最佳选择。
只是他做事的目标,是“入阁”。
他被派到浙江,赵大人目标明确,保障胡宗宪抗倭,和卖给西洋的五十万匹丝绸。
这是他的主要任务,其余不要掺和,否则前途难料。
倒严这件事,在赵大人眼中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他知道一旦掺和,就是和危险相伴。
识时务的赵大人,他在浙江审案前,将自己摘出来,让下属海瑞去做,就是试探嘉靖的态度,再做打算。
在海瑞将杨金水逼疯之后,赵贞吉立马将海瑞暂时调离,然后等候宫里的旨意。
之后赵贞吉不肯在供词上署名,也是为了保住自己,清流的高拱曾骂赵大人,脸都不要了。
不过清流徐高张,遇到这样的事,怕也会为自己找退路。
赵贞吉调任浙江巡抚,是清流没有想到的,之前他们押宝在谭论身上。
但是浙江交到清流手中,是嘉靖的妙招,把徐阶推到前台让他去做事,改稻为桑要是再办不好,我就拿你是问。
赵贞吉不给胡宗宪调粮,那么你自己去浙江当巡抚,看看没有粮食该怎么办?
嘉靖将清流放置在火上烤,考验他们的时候到了。
与谭论相比,赵贞吉更加能够迅速的看清局势,做出最好的安排。他能不为虚名,只图实事。在巨大压力下,能担挡大任,可见赵大人是一个识时务,宰辅之才。
朝庭把织造局的担子给赵贞吉,说明皇帝并不想放弃50万匹丝绸,赵大人能怎么做呢?
赵大人只能去收丝绸,为了保住清流的胜利果实,也是为了通过皇帝的考验。
至始至终,赵大人在浙江,就是要让嘉靖相信,他赵贞吉是个老成谋国、为解君忧敢辞其劳的人。
失其本心
清流在浙江取得胜利之后,赵贞吉调到户部任尚书,他的人生目标实现了一半。
入阁的名额只有几个,嘉靖此时已经步入暮年,首辅是徐阶。
虽然首辅徐阶是自己的恩师,按照传承,赵贞吉是有机会的。
但之后裕王即位,他的老师是高拱,世子的老师是张居正,裕王还有自己心腹谭论,赵贞吉如果不努力,是没有人推他上位的。
努力半生的赵贞吉,又怎肯放弃?
少年的赵贞吉,心学门徒,面对严嵩乱政,肯定也是义愤填膺的。
数十年的宦海生涯,心学名士赵贞吉,人心底线的腐蚀,让他变得谨慎。
如今他变成了太极高手赵贞吉,严嵩虽然不在了,可如今清流,还是按照严嵩的路数在做事。
赵贞吉在内阁会议上,提出由富庶省份接济受灾省份的办法,省出银子给嘉靖修宫殿。省出的60万两银子,直接将自己送进内阁。
其实赵大人,明知道实践是根本不可能的,彻底受到了嘉靖的信任。
在嘉靖眼中,又一个严嵩诞生了,只要假以时日。
赵贞吉只要入阁,并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他心中只怕一件事,对他生杀予夺的皇权,因此才会对嘉靖的打手陈洪,说出朋党二字。
在督察院,赵贞吉太想撇清楚和海瑞的关系,在嘉靖那彻底失去了信任。首辅之路就此断了。
在清流眼中,赵贞吉是一个谄媚宦官的人,也彻底失去了清流的气节。
尾声
赵贞吉一生也曾为国为民,也一直有心怀社稷的一面。
可是当他在权力面前怯懦了以后,他必生坚持的道义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他的结局是必然的。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