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一幅画,穿越古今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30 12:52 2

摘要:随着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热播,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挖掘出了许多细节。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清明上河图》不仅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更因其深刻反映北宋时期社会生活而独具历史价值。在剧中,《清明上河图》和一件件奇情诡案相结合,

随着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热播,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挖掘出了许多细节。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清明上河图》不仅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更因其深刻反映北宋时期社会生活而独具历史价值。在剧中,《清明上河图》和一件件奇情诡案相结合,搭配片尾幽默且具有科普性的“宋潮小百科”,用一幅画穿越古今,吸引观众探寻宋朝的文化密码。

入画探案寻悬疑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正值北宋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该画作五米多长,以精细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画中的人物、牲畜、车辆、船只、房屋、桥梁等各具特色,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都市画卷,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资料。

在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这幅名画多了一层悬疑的色彩,该剧将画卷本身的宋朝风情融入了一桩桩奇案。跟随剧情的发展,《清明上河图》被细细挖掘出许多人文历史“密码”,画家张择端成为剧中的角色之一,用手中画笔多次为破案提供了关键的信息点。比如“虹桥案”中的船只消失之谜,张择端将此奇异景象画入画中,而主角赵不尤正是通过这幅画中的蛛丝马迹,找到了消失的小船的藏身之处,从而成功破获了这起案件。在另一起案件“帽妖案”中,赵不尤同样借助了张择端的画作来寻找线索。张择端笔下的场景细节,被剧集延伸出一个个悬疑案件,张择端本人成为连接历史与悬疑案件真相之间的桥梁,而更多属于《清明上河图》的人文历史“密码”还藏在画卷的场景细节以及剧情发展或人物关系当中。

《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人物在画作里探寻秘密的过程中,还揭示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集结尾处的“宋潮小百科”,成为观众深入了解宋朝社会经济、风土人情以及法律制度的小窗口。比如利用剧中的两位重要人物,科普宋朝时期大理寺和开封府之间微妙的制衡关系;还有案件中出现的“帽妖”,在宋朝真的有过记载,“小百科”给观众普及了当时的人们如何驱逐或躲避帽妖。比如宋朝也拥有努力搞发展的“事业脑”,发达的商品经济,来往的外邦商人,观众可以了解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兴盛;还有利用梅船案中出现的大船套小船,对宋朝时期种类繁多的船进行科普介绍等。

“小百科”以幽默的表达将宋朝的生活和现代生活做结合,比如宋朝时期全天营业的瓦舍里有说书、弹唱、杂剧、傀儡戏,是宋朝人的“快乐老家”,相当于现代的主题乐园。现代人抢破头的“茅台飞天”相当于宋朝时期的“扛把子”名酒“流霞”,两瓶“流霞”已经等于现代昂贵的精装茅台,顺便简单科普了宋朝酒的酿造和售卖文化。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房产中介“房牙”,将宋朝时买房和现代对比,当时的官员也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实力。

“小百科”还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轻松解读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比如宋朝也会“花式营销、搞流量”,用声响广告、招幌广告、装潢广告等,轻松拿捏“流量密码”。宋朝的职业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船夫、门卫、说书、跑腿等,还有和现代生活很相似的技术人员、娱乐明星、记者写手等,当时也是热门工种。这种将古今交融的创新表达,让宋朝的风土人情通过数字屏幕鲜活起来,让观众感觉历史是如此亲切。

观画背后见历史

从影视剧到现实,《清明上河图密码》片尾处的“宋潮小百科”是否真的揭示了当时宋朝的全部面貌?北宋时期真的有剧中所演的如此安宁昌盛吗?

历史上,张择端所生活的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清明上河图》精细描绘汴河沿岸十里的繁荣景象,其背后却暗藏忧虑与危机。这些难以察觉的隐忧被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用来串联复杂交织的悬疑故事、人物关系,盛世背后的隐忧在奇案秘闻里得以凸显。剧情通过赵不尤一家五口被卷入梅船大案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势和潜在危机,而随着一桩桩案件的破解,观众也得以窥见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事薄弱、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

其中,《清明上河图》作为剧中的关键线索,不仅串联起整个故事,更在绘画细节中透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画中望火楼的闲置、城防的涣散、消防的缺失等,都反映了北宋末年朝廷对诸多问题的忽视。同时,画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和矛盾,如文官与武官的僵持、商贾的非法活动、间谍的潜伏等,也揭示了北宋社会内部的不稳定和潜在的危机。

事实上,北宋在经济与文化上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太祖赵匡胤的“重文抑武”政策,使得整个国家几乎避免了“宦官干政”、“外戚专权”等内忧,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环境,纸币“交子”的出现,更成为宋朝金融体系进步的标志。文化方面,作为当时文学的代表,词在宋代达到艺术巅峰,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流传至今。宋朝也被誉为“文化与艺术的帝国”。

然而,北宋的昌盛并非没有隐忧。“重文抑武”政策虽然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但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和对外军事行动的失利。同时,北宋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党争和利益争夺,这些内耗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此外,北宋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如辽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公元1127年,北宋这座繁华梦都最终陷没在金军铁蹄之下。

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所呈现的宋朝时期的阶级矛盾,在宋朝也是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宋朝,这种矛盾表现为频繁的农民起义、流民问题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不公现象。例如,剧中揭示的官商勾结、权贵欺压百姓等情节,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且有历史资料记载。在《宋史》等官方史书中就记录了多次农民起义,也记载了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导致的财政困难,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一些文人笔记和民间传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现象。比如《东京梦华录》《梦溪笔谈》等,提供了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详细记录。这些资料中经常提到贫富差距的悬殊、权贵的奢华生活与百姓的困苦,以及民间的不满情绪。还有《清明上河图密码》剧中提到的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以清廉公正、明察秋毫而著称,被民间誉为“包青天”。与他有关的剧情经常涉及权贵欺压百姓、包拯为民申冤的情节,这些也是宋朝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

一步入画卷,一梦越千年,再说回影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本身。该剧从真实的画作出发,借助别出心裁的手法,注入更多的文化内容,引观众细细观看画作《清明上河图》,从而挖掘出更多历史细节,是古装剧赛道里的创新表达。片尾简短几分钟的“宋潮小百科”让观众对宋朝市井文化有更具实感的了解,也为更多影视剧在文化输出方面提供了参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注重文化传播的影视作品和观众见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