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觉得似乎少点什么。是不是应该开一个总结表彰大会?对有功人员要大力表彰,该提拔的提拔;对失职、失误的公安干警要进行处理;特别是对公安战线中存在的信息不畅、缺乏协调和各自为战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要进行一次严肃地整治,借此机会建立一些新的机制,提高广大干警的政治素质
历时八年的张克寒持枪杀人案,在秦川的主持下终于告破了。告破之后,紧接着秦川又转入到其他案件的侦破去了。
我觉得似乎少点什么。是不是应该开一个总结表彰大会?对有功人员要大力表彰,该提拔的提拔;对失职、失误的公安干警要进行处理;特别是对公安战线中存在的信息不畅、缺乏协调和各自为战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要进行一次严肃地整治,借此机会建立一些新的机制,提高广大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样才能放大这次重大案件破获的效应。
张克寒案之所以能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未能得到解决,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罪犯张克寒本身具有极高的反侦查能力,他不仅擅长使用各种武器,还懂得如何利用地形地貌隐藏自己。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警方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多次抓捕机会的流失。例如,在案件初期,分局副局长杨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现就暴露出了当地公安机关对外宣传工作的不足;再比如顾保雄局长对专家意见的忽视,使得原本可以迅速推进的调查工作变得缓慢而低效;此外,还有钱副局等人在执行具体任务时表现出的态度不端正,这些都为后来的成功破案埋下了隐患。这四位地方公安局领导”各自为战的行为模式极大地阻碍了案件的有效进展。
他们或是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不当措施(如过早发布通缉令),或是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听取他人建议,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以避免承担责任。这种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也让无数无辜者失去了生命。
可是为什么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不见有任何处理?
办案过程中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以及局部利益至上、效率低下等严重阻碍破案的因素。这些体制上的弊端就像是一个个隐藏在暗处的陷阱,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极大地影响了办案效率。
基层干部自作主张地贴出通缉令,这一行为无意中提示了张克寒转移。他们没有意识到,在没有完善的抓捕计划之前,这样的举动可能会打草惊蛇。
此外,干警们在布控过程中忽视了水路的重要性,这使得张克寒有机可乘,成功逃往钟城并在那里继续行凶作恶。而当张克寒返回昀城时,派出所干警竟然隐瞒不报,这再次错失了抓捕的绝佳机会。这些失误让张克寒一次次逃脱法网,也让案件的侦破变得更加艰难。
办案体制的改革与作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一个高效、协同的办案机制,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是这部剧没有告诉我们,在这些方面省公安厅出台了什么改进意见,建立了什么新的机制?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还有,该剧已经演完了,但有些事并没有交代。前面提到的叶茂生遗孀李文和赵飞的婚姻并没有明确。
还有几个人物觉得无足轻重,如秦川的儿子秦海正,在剧情中显得并不重要,可有可无的样子。三处的刘林处长也是个摆设,虽然出镜率挺高,但就起个上传下达的作用,没提出过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工作毫无建树,可是开会、吃饭是少不了他,演技太一般,是看着就烦的人物,凭什么当的处长?
结尾似乎有点仓促,秦川和几个一起破案的警察,在马路上唱着《少年壮志不言愁》就算结束了。我觉得不够悲壮,不能让人回味。范守良、陶维志、杨雄、白玲、宋小军、曹阳、杨威、成树峰、杨小洁等一批有贡献的人物,应当走到更重要的岗位,以显出秦川带人的效果。
武老师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交给秦川,似应有个叫交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武老师第一次向秦川提出了一个近乎“任性”的请求:希望秦川能整理他的刑侦笔记,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后来的年轻人。他说:“我走了没关系,但这些方法不能跟着我一起埋了。”要把传统传下去,把新人带出来。这些资料可以为年轻刑警当作“教科书”,不仅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武老师的精神得以延续。这本来是个很重要也很艰巨的任务,责任重大,但后来不了了之。
2024年12月29日
2024年12月23日
来源:刘军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