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了,可以骂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26 23:11 3

摘要:骂战的一方,不再局限于剧里某个演员的粉丝群体,而是扩大到整个粉丝群体,是整个粉丝群体和路人群体之间的对骂。

今晚聊又一部热门新剧——

《猎罪图鉴2》

现在要聊这部剧,无 论如何都绕不开围绕它所发生的骂战,而且这次规模比以往要大很多。

骂战的一方,不再局限于剧里某个演员的粉丝群体,而是扩大到整个粉丝群体,是整个粉丝群体和路人群体之间的对骂。

整件事的起因,是剧里的第一个案子,女粉丝为了爱豆哥哥杀了团队其他成员。

随后分歧就产生了:

一边是骂这部剧妖魔化追星女,厌女,给剧打了一星;一边称这剧让追星群体破防,粉圈弹性男权,于是打了五星。粉圈文化交织性别,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

当争议如此大的时候,剧集本身一定会被争议所遮盖。

所以我们选择把整部剧看完再下笔,昨天看完结局我们也可以下结论了——

在这部剧的各种缺点和问题面前,争议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争议本身是被利用的,那些缺点才是最应该被骂的。

正文

和第一季一样,《猎罪图鉴2》也是议题类的单元破案剧。

这种类型的剧集会更注重 案件选择上的时效性和性 。 比如这一季案件 里,有涉及粉圈、虐童、自杀网站、组织卖淫、连环杀人等 。

甚至 也 有一 些 真实案件的影子。

比如闽雪创办救助站这一单元。闽雪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后被养母收养,随养母住进养父家后,被养父性侵,而剧集也明确点明养父的律师身份。 这一段其实就对应此前的鲍毓明案。

剧集把时新的、当下的公共性事情摆在桌面上来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放在国产同类型剧集序列,它也能算“敢拍”。

而且它给犯罪者设置了一个共性—— “被抛弃的人”。

原本想用“人”这一个“点”,来撑起“社会面”,去呈现人性与社会同样的非黑即白。

比如偶像宿舍杀人案里的蛋壳,从小跟着姥姥和大姨生活,她在一个缺爱环境里成长起来,一度以自残方式取悦别人。

再比如盲童案里,被父亲虐打的小鹏,及其所牵出来的城中村“野孩子”,也是被家人被社会抛弃的人。

加上延续画像师的人物视角,将美术作为一种破案辅助工具,让整部剧在视觉上更具可看性的同时,回扣美术史记录犯罪史的主题。

但是,这些原本还可以不断延伸和扩展的优点,到了《猎罪图鉴2》里都只做了上述一点点,接下来就是各个方面问题和短板的暴露,成功完成了一次自毁。

先说“敢拍”或“大尺度”的成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有勇气摆在明面上说。

一个是有能力去讨论事情背后更深层的矛盾问题。

《猎罪图鉴2》显然是没能力继续往下走,这也就决定了它的“敢”只停留在表层。

比较明显的无能,首先体现在这部剧对于议题和主题的缝合。

就拿吵得最凶的第一个案子作为例子。

它的议题内容关于粉丝与偶像。原本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很积极,就是两个底层人的相互救赎和双向取暖。

但整一段里,对于女粉丝与男偶像的角色关系处理,就止步于粉丝自我价值匮乏,企图在爱豆身上获得全部的单一取向。

而且站在单一立场,加入大量对于“粉丝女孩”的劝服和说教,浓厚的凝视和审判意味,挤占了太多原本该用于呈现两个底层人相互救赎的叙事空间。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闺蜜和渣男。

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案子有多狗血老套。整一段故事也是绕了一大圈,最后硬扣girls help girls的主题。

从奥莉在闺蜜婚房挂鸡头,讲到奥莉策划车祸破坏闺蜜婚礼,中间还扯了一大段学霸奥莉沦为女主播的经历。

内容和主题的关系、角色关系变化的推进统统没有。反正最后让闺蜜认清渣男,两个女孩和好就完了。

另一处无能, 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

看过第一季的观众会知道,《猎罪图鉴》原本有一个亮点,是在图鉴女性犯罪过程中,剖掉痂块,把隐秘沉痛的女性创伤袒露出来。

《猎罪图鉴2》乍一眼看起来好像也有这种想法,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 “猎奇犯罪”和“女性关怀”的主次位置被彻底颠倒,前者成了目的,后者成了手段。

也就是说,里面的女性连带她们的一切,都成了服务于“眼球”的工具。 女性犯罪者被高度概念化了,她们历经过的苦难和遭遇,也被稀释成机械的犯罪解释。

这与最初的女性关怀完全相悖。

比如网吧纵火案里的阮芳芳。

剧集先以私家侦探的离奇死亡,牵出之前网吧纵火案的受害者家属,再写三位纵火者即将实施新一场纵火案,最后让主角揭露真相——阮芳芳才是自始至终的主谋。

整个案件的写法,并不是以人为主体,去写她的动机,她的犯罪。而是 把重点放在猎奇效果,给事件归因,给悬念答案 ——阮芳芳利用弱者身份,伪装,讨好,教唆犯罪。

所以,阮芳芳这个角色自始至终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被安置在固定位置的答案。

她被抽空了,没有心理空间,沦为一个符号,以“阮芳芳”的能指,完成“装”和“茶”的所指。

接下来,儿童救助站的闽雪一出场,弹幕评论里充斥着大量对女性角色的不友好言论,骂她是 “又一个阮芳芳”“白莲花”,就是对这种问题写法的证明。

至于真相是什么,这个角色究竟经历了什么苦难,都不重要了。

在普遍存在厌女症的社会里,剧作本身从原本可以发挥反思功能的媒介,退化成无能的猎奇商品,剧里、剧外以非因果关系,合谋变成了一次对女性角色的围剿和讨伐。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被骂了无数次的通病。

在这一季里, 人物内核被抽走了,主角沈翊被神化的同时,其余所有人被边缘成背景,成了可有可无的工具。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由画像师来解决。

他能做的不只是画像,还能到坑底、工厂地下室等进行现场勘查;审讯各个嫌疑人;找到嫌疑人的心理问题,对犯罪型人格进行心理分析。

画像师不仅擅长美术,还精通多门学科,是具备各项技能的 “神”。

在画像上,他可以根据头骨还原死者样貌;技术无法处理的模糊或有遮挡的照片,他可以就此还原现场地点,剧里也没给出任何解释或依据。

他懂心理测试、雕塑、戏曲、科研研究等。他始终能以上帝视角,看透所有人的所有秘密。

伴随主角的极化,是其余所有人的退化。

不仅是所有罪犯,一见沈翊就可以漏洞百出或主动坦承;就连原本是双男主之一的杜城,他能做的也只剩下跑来跑去。

甚至若把这个角色拿掉,除了沈翊会意外死亡,会没了含情脉脉的对象,对于主线上的案件进程其实毫无影响。

虽然作为一部悬疑破案剧,它也几乎没有什么逻辑推理和调查侦破。

取而代之的是,刻意凸显离奇性的叠Buff式案件。

比如闺蜜渣男单元里,融入网络主播、车祸、浓汤娃娃等。救助站单元里,除了别有用意的资助人,还有恋童癖、组织卖淫、未成年性侵等等。这些元素被揉成一团, 毫无章法和逻辑。

而且破案过程也不是基于推理,而是过度依赖于画画以及随机性的监控视频、手机记录。

连带审讯过程,也是全靠刺激对方来诈取口供。

比如沈翊用贝阿朵莉切·桑西画像,就让闽雪说出真相;沈翊冲进葛宇天家里,骂他玷污京剧,使对方说出实情。

当然, 也有网友会 说 它是一部心理惊悚片,重心理而轻逻辑。

但当心理解剖,变成一次又一次诸如“你是被怯懦阴暗控制的奴隶”“因为心中放不下的执念而让自己走上不归路”“最终你的灵魂还是能被救赎”等毫无生活感的感情渲染和说教评断,还能被夸深刻动人时。

那我们的内心得有多荒芜啊。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