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明上河图密码》19集中,赵不尤请万推司吃“馉饳”,万福一下吃了好几碗,给赵不尤心疼的不行,说明“馉饳”这东西价格应该不便宜,那这个“馉饳”是什么东西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其实现在“馉饳”也是有的,你相信吗?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19集中,赵不尤请万推司吃“馉饳”,万福一下吃了好几碗,给赵不尤心疼的不行,说明“馉饳”这东西价格应该不便宜,那这个“馉饳”是什么东西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其实现在“馉饳”也是有的,你相信吗?
打开汉语词典,你会发现,里面还真的有关于“馉饳”的释义:古时的一种面食。正确发音是:馉饳(ɡǔ duò),它通常有馅料包裹其中。它别名“馄饨”,多见于宋代诗文和食肆中。在《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中有记载,馉饳有时会包入馅料,有时则没有。它的形状多样,有的呈三角形,类似于古代兵器“骨朵头”的形状,所以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兵器“骨朵头”形状之一
馉饳的制作方法也较为复杂,通常是将面皮切成四方形,包入肉馅后对角折起,边缘捏紧,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入油锅炸黄,用竹签串起来出售。
在宋代,馉饳是一种流行的美食,常见于开封、临安等大城市的商业街市。它不仅可以提前制作好,携带方便,还可以随身携带作为干粮,行路途中饿了即可食用。此外,馉饳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如在《水浒传》中,卖馉饳儿的张公频繁出现,说明这种食物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这里重点说说,为什么“馉饳”现在也有。只不过现在叫饺子,但是包法和古代相同。
因为在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的四省交界地带,这样包饺子的方法还在使用中。方法就是把面擀好,用刀切成手掌大小的四方块状,把馅料放稍靠一角的地方,从这个角卷起到另一个角(注意不到头,差不多留2厘米),然后把另外两个角用手捏在一起,以中间不留空隙为好,这样的话,就很像大骨头的一头形状。
先把馅料放在一角
然后折叠到对角,留一部分
把另外两个角粘在一起
形状既是如此,像个元宝一样
在电视剧中,还原了“馉饳”可以用来炸着吃的场景,实际上现在的饺子也可以炸着吃,反正吃法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饺子是经历过千年的历史发展而来的。口味和名称、形状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基本没有大的改变,直到今天,古代的这种包法,依然还在中原地带保存着,所以当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馉饳”时,我们感觉非常熟悉。
来源:闻鸡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