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之变:政策东风下,从流量狂欢到品质深耕的转型征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25 13:43 4

摘要:近年来,微短剧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大众娱乐的新宠。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突破了5.76亿,占整体网民的超过半数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微短剧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低俗化、制作粗糙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前言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大众娱乐的新宠。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突破了5.76亿,占整体网民的超过半数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微短剧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低俗化、制作粗糙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政策的引导成为推动微短剧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加强了对微短剧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强片名审核,要求从导向、体例和艺术性三方面进行规范,杜绝哗众取宠与低俗内容;开展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下线包含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等,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微短剧从流量狂欢向品质深耕转型。

流量狂欢:微短剧的野蛮生长

回顾微短剧的发展历程,流量曾是其最核心的驱动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大量微短剧以猎奇、搞笑、悬疑等题材为卖点,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千万级别观众规模剧片占比48.3%,微短剧收视总时长占比是其播出时长占比的1.2倍,观众收视需求旺盛,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为微短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流量狂欢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部分微短剧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不惜牺牲内容质量,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俗、同质化的作品。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不仅损害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制约了微短剧行业的长远发展。

政策东风: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微短剧行业的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对微短剧的监管和引导。例如,今年正式实施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等文件,对微短剧的题材、内容、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推动行业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政策的出台为微短剧的精品化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有效遏制了低俗、同质化作品的泛滥;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创新、扶持优秀作品等方式,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品质深耕:微短剧的转型之路

在政策的引导下,微短剧创作正逐步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从“套路化”转向“精品化” 。一方面,监管力度的加强促使创作门槛提高,创作者不得不摒弃以往的低俗、粗糙等不良创作方式,转而追求更有深度和质量的作品。另一方面,从创作转型来看,微短剧的题材将更加丰富多元,以往微短剧多以霸总甜宠、重生、穿越等题材为主,而是更加贴近现实主义创作,聚焦社会问题、文化非遗、生态保护等时代话题的作品,更加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例如,曾刷屏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将流失海外的文物拟人化,以独特视角展现国家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发布当天点赞破500万,全网总播放量超10亿;春节档微短剧《大过年的》由传统影视行业从业者制作,制作标准对标长剧,播放量也超10亿。《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以近代革命为背景,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视角出发,讲述其穿越到长征途中开超市,为红军送物资的故事,完结当日收获了1.1亿播放量,凭借独特叙事视角、深刻主题思想和精良制作水准,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大妈的世界》则采用碎片化叙事,每一集都是围绕两位大妈退休生活的相对独立小故事,涵盖各种老年生活场景,符合观众碎片化时间安排,贴近生活,引发了广泛讨论。聚焦非遗传承的《锦衣巷》和关注古籍修复与文物保护的《重回永乐大典》,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微短剧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价值。《追捕者》、《师傅》等作品通过小切口展现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涵,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同时,微短剧内容的多元化与垂类化成为趋势,通过细分题材和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同时,“微短剧+”的模式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可能性,如国家广电总局筹划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为地方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例如:《一梦枕星河》以“非遗焕新”和“古城保护”为主题,讲述苏扇非遗传承人朱依然与海归古城保护工程师沈枫的爱情故事,并融入苏绣、昆曲等非遗文化元素,展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盘门风景名胜区等景点。

总之,微短剧精品化的创作转型,不仅体现在内容质量的提升上,还体现在市场细分与观众分流、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随着观众对短剧需求的多样化,创作者开始尝试不同类型的题材和叙事手法,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头部内容厂商因顺应精品化趋势而受益,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制作能力强、内容创新突出的企业集中,加剧了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云耕九州文旅科技集团拥有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品牌方提供精品商业短剧的定制化服务,以专业团队助力品牌实现品效销多重增长,以优质内容助力品牌突破流量圈层,生意节节攀升。

技术赋能:AI与新媒体的融合

科技的进步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AI技术的应用,如AIGC的运用,提升了微短剧创意实现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中国神话》的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均由人工智能完成,展现了AI技术与艺术多维度多层面的结合应用。国内首部虚拟制片微短剧《柒两人生》的成功,就是将真人实拍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典范。通过应用虚拟制片技术、屏幕光片、虚拟天气仿真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创作效率和视觉效果,为微短剧的制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平台扶持,加大构建短剧精品化

另外,平台方的扶持政策也为精品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抖音今年1月发布了精品短剧“辰星计划”,推出联合出品、联合运营两大模式,并于7月启动抖音微短剧经营扶持计划,通过广告金返还、平台分成减免等举措,补贴优质内容。快手全新升级“星芒短剧”合作计划,对精品短剧持续扶持,加大投入,从分账规则到商业赋能全维度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构建起短剧精品化支持体系。

未来展望:微短剧的无限可能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行业的持续发展,微短剧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一方面,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微短剧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以满足观众的期待;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微短剧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微短剧应继续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挖掘社会热点和人性深度等题材;同时加强制作水平和技术含量的提升;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延伸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微短剧之变是政策东风下从流量狂欢到品质深耕的转型征程。在政策的引导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微短剧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新兴网络视听内容形式的华丽蜕变和精彩绽放!

来源:云耕九州数字文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