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除妖乌鸡国》《偷吃人参果》《祸起观音院》到《三打白骨精》,我们都没有一匹自己的白马。原以为养马很麻烦,不如就在当地找马,但是这也并不容易。在海南岛拍摄时,到处找不到白马。剧务借到一匹棕色的高头大马,美工师把它浑身涂满白色,看上去还能凑合。但这马感觉不舒服,
取经路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白龙马。他是西海龙王三太子的化身,是唐僧的第四个徒弟。
在观众眼中,观音收伏了三太子,三太子才变成了白马,而我们不是按顺序拍摄,所以先拍的是白马。
从《除妖乌鸡国》《偷吃人参果》《祸起观音院》到《三打白骨精》,我们都没有一匹自己的白马。原以为养马很麻烦,不如就在当地找马,但是这也并不容易。在海南岛拍摄时,到处找不到白马。剧务借到一匹棕色的高头大马,美工师把它浑身涂满白色,看上去还能凑合。但这马感觉不舒服,猛然狂蹦乱跳起来。它挣开束缚,一直跳到水田里去,身上的颜料一沾水都掉了色,成了一匹花马。而且它提高了警惕,人们休想再靠近它,根本不可能给它补颜色。我们只好给他们师徒拍个远景,走个过场作罢。
在湖南张家界拍《三打白骨精》时,那里根本没有马,更别说白马了。直至我们到了张家界开始拍摄时,白马还没有找到。张家界周边根本没有白马!我给外号"王铁嘴儿"的副导演王小颖一个任务:不管到哪里,三天内找到白马。王小颖急得嘴里起了燎泡。后来他在火车上听说湖北与湖南交界处有白马,于是他就奔了湖北。
三天内,王小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里有一匹白马,可以借给我们,但主人要跟来,论天要钱。"
我说:"什么条件也不要讲,拉回来就是!"
白马来了,大家一看却傻眼了:这马又矮又瘦,皮包骨头,还总是低垂着头,根本没有一点儿白龙马的气势。
我问它的主人:"它怎么这么瘦?不是有病吧?"
他说:"是赶路累瘦的。"
不管怎样,总算有了马,虽然有些杂毛,但大部分是白的,这就不错了。但是到拍戏时,又有问题了。汪粤一上马,脚就踩到了地上,这小马歪歪咧咧地直要倒。我说:"别骑了,就拉着吧。"在整个《三打白骨精》这集戏里,唐僧就没有骑过马。我们拍摄时也尽量避开全景,免得人和马比例失调。
不管怎么样,这集总算凑合过去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买一匹白龙马。
1983年的9月份,我们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去拍孙悟空天河放马的戏。
锡林浩特的军马场里有两匹白马:一匹最漂亮,高高大大,很有精神,一根杂毛也没有,但它的性子很烈,一般人调教不了它;另外一匹白马是骑兵团团长的,个子稍微小一点儿,样子一样漂亮,只稍稍有几根杂毛,可是脾气温顺多了。临走前,我向马场的负责人问起,可不可以把这匹马借给或者卖给我们?他们表示,按道理军马是不能卖的,因为它和人一样也有军籍。但如果我们需要,他们可以向领导汇报,为它除掉军籍。我对他们说,马是一定要的,请他们等我的消息。
回京以后,我就向领导打了必须买白马的报告,领导很快批准了我的意见。
我立即和马场的同志联系,他们已经把这匹马除了军籍,只需我们给八百元钱就给我们送来。没有几天,这"第四个徒弟"就到我们剧组来报到了。这"第四个徒弟"不负众望。它四岁就来到剧组,跟着我们转战南北,跋山涉水,一共相处了五年。
两个人专门伺候它的生活。长途时坐火车,它和道具服装在一起,共享一个车皮。两个养马师傅和它一起坐在那闷罐车里。他们坐的是慢车,有时要自带干粮,在闷罐车里坐上十几天,非常辛苦。短途时是用卡车运送。
养马的师傅非常尽力,不论白天夜晚,马的饲料都不会短缺。不多久,它就被养得皮毛光滑,更加漂亮精神,真有个白龙马的样儿!
在那年的4月,我们在昆明的昙华寺拍摄白龙马救唐僧时有三太子人形出现的两场重头戏,可是找不到三太子王伯昭,听说他去美国了。怎么办?我想就让白马来试试。猪八戒逗弄白龙马,声音大一点,我们把录像机对着白马,录下它所有的动作和反应,然后配上画外音,试看效果如何?本来准备拍它一个晚上,结果,我们这匹可爱的白马居然和马德华演成了这段戏,它点头,摇头,咬住猪八戒的衣服等,看起来真像是它在和八戒对话,要求猪八戒去求悟空回来救师父似的。
它非常通人性,又勤恳忠实,从不偷懒,永不背叛!它不能说话,但却可以用它的目光表达感情。在拍摄中,它也经历过几次险情,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那是在苏州的一天,剧组出发了。白马每次上卡车都必须踏上一块斜搭在卡车上的木板。这次,它一脚踏空,摔倒了!它的身体卡在了房屋前面的水沟里,身上还驮着笨重的马鞍。它四蹄挣扎着努力想站起来,但由于马鞍卡在水沟里,无法站起来。当大家忙乱着去拿东西来弄它起来时,白马无助地倒在那里。我心疼地蹲在它面前,安慰它:"你疼吗?你怎么不小心些?别着急,他们就来拉你起来的……"
这时,我居然看到它的眼睛里流出了泪珠,真的,一大颗泪珠!它就像听懂了我的话,伤心得流泪了。看到了这滴泪,我也几乎要哭了。因为我感觉到它心里有许多说不出来的话,这种无法表达的痛苦不是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
好在大家很快拿来了工具,七手八脚地把它弄了起来,然后拉着它在院子里走了一圈,看它有没有受伤。活动了一会儿,它行动自如了。我一直担心地看着,直到它小心翼翼地又走过那个加宽了的木板,上了卡车。我望着它,不知道它那惊魂未定的心是不是安定了下来。
1987年6月,我们在九寨沟拍摄《错坠盘丝洞》,拍完了瀑布下面的戏后,准备仰拍师徒四人在瀑布上面行走的镜头。人们拉着它和师徒四人从另外一条路往瀑布上面走。我和摄像师、场记等人在山下等待,只听见远处一阵嘈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切都是他们后来告诉我的。
上坡的时候,在非常湿滑的石头上,它滑倒了,躺倒在乱石沟的缝里,山沟里急流的水冲击着它。大家都慌了手脚,急着要把它从水沟里拉出来。乱石沟比较深,水流又急,真怕把它呛着,但是水沟旁边的地方很狭窄,大。家挤在那里,不管费多大的劲也弄不出来,两个养马的人也束手无策。围观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能帮上忙的。
这时,一个游客过来了,他推开了我们的人:"让我来!赶快先把它身上的马鞍卸下来!"
养马人赶紧卸下马鞍,这个游人让马休息一会,然后叫大家听他的口令,一起使劲。几十秒钟后,他拉着马的缰绳,一声呼喝,一拉缰绳,大家一同使劲,可怜的白龙马居然从水沟里站起来了!
那个游客是一位藏族专业的养马人。难怪他熟悉马的习性和需要,他和马的默契达到了不用语言就能沟通的程度。
白马站起来了,它又上了路,到我指定的瀑布上面拍完了师徒们行走的那个镜头。他们回来后,我听说了详细情况,感到自己太残忍了﹣﹣在经历了那样惊险的事件后,还要它若无其事地继续拍摄。如果是人类,他起码会要求休息片刻;可是它是一匹马,它不能够诉说痛苦,不能提出要求。
第三次是7月份,我们从九寨沟回来,在灌县的二王庙拍蜈蚣精的戏。
进庙时,我们从庙的后门进去,白马走在我们中间。二王庙依山而建,我们从后门的台阶一路往下走。台阶旁边是一排水的水沟,水沟旁是水泥的斜坡。白马驮着"行李"在斜坡上走。大家新到一个地方都挺兴奋,一路上嘻嘻哈哈地聊着天。
险情突然发生了﹣﹣路旁有一棵歪脖子树,倾斜地伸向路的中央。白马本来可以过去,但是它身上的行李包撞在树上,它就腾空掉进了旁边的排水沟里,走在旁边的徐霆雷被撞了一个跟头。小徐身体轻便,蹿到了旁边,落到沟里。这排水沟很宽,常年是湿的,长着青苔,所以很滑,地势又很陡。白马在沟里站不住,一直往下滑!这水沟是直通的,没有边,水能够一直流到下面。如果拉不住马,它就会直掉到下面去。
这时大家都奋不顾身:项汉一个箭步跃到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顶在马前面!但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他和马一起向下滑;徐霆雷则在马的旁边,拼命地抱住马腿;其他许多人有的揪住马尾巴,有的拖住马鞍﹣﹣都扑上来从各个角度想拉住白马,但他们还是跟着白马一起向下滑。眼看快到水沟边,掉下去就会马毁人亡!就在将要到达水沟边缘的一刻,水沟的坡度稍微缓了一些,加上大家的努力,这番生死拼搏终于停止在水的最边缘!
可怜的白马,可爱的小伙子们!事后,大家惊魂稍定,谈论起这场险情,热烈地互相表扬、吹捧,却无人想起来慰藉那饱受惊吓的可怜的马儿!
匆匆五年过去,我们的戏拍完了。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我也得和亲爱·的白龙马告别了。
它在我没有能力顾及到它的时候离开了剧组,不知被人弄到哪里去了。后来,我听说它和我们所有的布景道具一起,被运到无锡去了;还听说它被人当作一景,在无锡搞了个卖点:立了个《西游记》的白龙马"的牌子,游客出钱就可以和它一起照相,出钱就可以骑着它照相,出钱就可以溜一圈……我听了这个消息真是大为吃惊。它居然被人们当作赚钱的工具了,它可是《西游记》的功臣!它辛辛苦苦五年多,风里雨里,爬山越岭,出生人死好几次……这不应该是它的归宿!但是我自己都深陷于痛苦之中,无力自拔,哪里有力量去为它鸣不平呢?
1995年,为了拍摄《司马迁》,我到无锡基地去采景,特地打听这匹亲爱的老马的下落。基地负责人说:"它还在,并且享受着退休干部待遇,住单间,吃小灶!"
我立刻去找它,看看它到底是如何享受"退休干部待遇"的?
我们到基地边上半山坡的一条靠墙的小路,发现路边贴墙的地方有一间像洞穴一样的小"屋"-﹣其实只是一个山坡上挖出来的洞窟,很阴暗,很狭小,很远就能闻到马粪味。靠近门口还算有点儿光亮,那里有一匹孤独的瘦马,在独自无精打采地嚼着马槽里的稻草。它的皮毛脏得成了灰的,看不出原来的白色,这就是我们的白龙马?我沿着小路走到跟前细细打量它。它回过头来,望着我。我认出来了,它就是我们当年一同共患难的白龙马,但是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精气神。
我轻声地问它:"你还认得我吗?老朋友。"
它一动不动地望着我,眼里没有表情。
我又问它:"这些年,你过得好吗?你怎么这样瘦了?他们给你吃得饱吗?"
它好像在专注地倾听,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我。我不知道它脑子里有没有想起当年的岁月。
"我们来看你了,你还记得《西游记》吗?记得吗?你想我们吗?"
这时,别人一个劲儿地催我:"它听不懂,快走吧……"
我们离开了,我一直回头望着它,它也一直望着我。我觉得它认出我来了。我站住了,因为再走一步,就会走出它的视线。这时使我大为惊异的是,它叹了一口气,有些怅然地回过头去了。
我对王崇秋说:"它叹气了,它认出我们了!"
他不相信,别人也不信,但我相信,它的确认出我了。那一声叹息里包含了多少的悲苦,我从心底感受到了﹣﹣这是它无言的回应!
我向基地的领导提出我的希望:"把我们的白马照顾得好些,它是有功的,《西游记》有它的血汗!"
他们答应了,但是又附加了一句:"现在够好的啦,马活不了多久,也该差不多了。"
这句话使我寒心,有这样的想法,能好好地照顾它吗?
1996年,我在无锡唐宫拍摄《西施》,又去找寻它的踪迹。这次比较难,已经没有人去关心什么"白龙马"了,好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后来才从老一些的工作人员那里打听到,它和马群一起,养在马厩里。我们几个人又到马厩去找它,可是到处也找不到。马圈里都是棕色红色的高头大马,就是没有白色的马。问到马厩管理员,才知道它就在马群里。
我们终于发现了它!可是令我大吃一惊是,它已矮小瘦弱得不成样子,它就在马群里,却被遮挡得看不见。这就是我们的白龙马?我实在不敢相信,它怎么变成这样了?现在是马群开饭的时候,在这些高头大马中间,可怜的它根本挤不到马槽前面。那些年轻力壮的马,一个个藐视它、欺负它,气势昂扬地把它挤到一边。它只能畏缩地躲开,免得被它们踩踏到脚下。
我们在马圈外观察了一会,我心痛地看到,它竟然连一口吃食也无法得到。它又老又无力,不被踩死也会饿死,真是一幅悲惨的景象!我预感到,像这样下去,它的日子不会太久了,也许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它。我们让管理员把它牵出来,和我们一起照个相,就算留个纪念吧。
在这个心酸的时刻,我又对它说:"你还认得我吗?我们都老啦……"但是我感受不到我的白龙马有任何反应,它已经衰老得对外界的一切都木然了,无动于衷。它只是低垂着头,仿佛连抬起头看我们一眼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不是和人的风烛残年一样吗?如果没有人来关心它爱护它,它的生命瞬间就会消亡了。我心痛难忍,当时若不是有别人在身旁,我真会为它痛哭一场……
我气愤地问管理员:"你们知不知道它就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能不能给它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年轻的马欺负它,它根本吃不到东西吗?难道不能把它分开单独给点吃的吗……"
他满口答应,把它牵到另外一间屋里去了,大概还奇怪我们这几个人怎么这么关心那匹老马?
我们走了。不知道我们走后,那可怜的"白龙马"是否能够吃到一口食物?
第二年,我听说我的"白龙马"死了,就埋葬在基地里,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我无语!
我回想当年在内蒙古草原拍摄马群时,那可爱的白马英姿挺拔,它和朋友们一起在草原上尽情驰骋,抖着长长的鬃毛,迎风长嘶!那时的它,多么年轻,多么快乐!是我把它从它的朋友们那里夺了过来,使它离开了熟悉的草原,过上剧组的生活,当上了"白龙马"。虽然它和我们一起,辛辛苦苦,走南闯北,但这并不是它自己的选择!"白龙马"又如何?这个听来光辉的称号对它有什么用呢?它是那样孤独,那样寂寞,失去了自由,没有了朋友,当被利用完了以后,就被人们冷酷地抛弃!然后,它因衰老而被排挤,被疏忽,被看成了累赘,在无人照料、无人理睬的角落里默默地死去。它的心情有谁来关心,有谁能理解呢?
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我还不是和这匹老马一样吗?到了没有价值的时候,谁还会关心你的命运和生死呢?人尚且如此,何谈一匹羸弱不堪、不能讲话的老马呢?
【杨洁(1929年4月7日—2017年4月15日),籍贯四川营山,生于河南信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导演、制片人、编剧,济南、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位播音员,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中国最具影响力导演。从六十年代起,杨洁开始负责电视戏曲节目。1974年,前往湖南电视台为毛泽东转播文艺节目。1979年,与邓在军联合执导了“央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198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视剧《崂山道士》。从1982年起,历时六年,开始拍摄中国首部神话剧《西游记》,该剧获得第四届“金鹰奖”特别奖、第六届“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第八届“飞天奖”连续剧特别奖。1987年1月29日执导的“齐天乐”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7年10月执导的古装剧《司马迁》播出,该剧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2000年2月执导的神话剧《西游记续集》首播。2008年10月获得“中国电视剧辉煌30年”最具影响力导演称号。2010年获得首届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杰出贡献奖”。2017年4月15日杨洁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