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射雕》不是已经拍过?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4-12-23 16:38 4

摘要:第一次接触到与1983版《射雕英雄传》有关的东西是1990年代初在亲戚家电视柜里垒得整整齐齐的将近三十盒录像带,在外侧面的标签上手写着《射雕英雄传》五个大字。

文|独孤岛主

春节档有一部徐克的《射雕》,令人好奇。对这部片我们现在还是盲人摸象。不过对我们 80后来说,最棒的《射雕》早就拍出来了。

那就是83版《射雕》。

第一次接触到与1983版《射雕英雄传》有关的东西是1990年代初在亲戚家电视柜里垒得整整齐齐的将近三十盒录像带,在外侧面的标签上手写着《射雕英雄传》五个大字。

《射雕英雄传》(1983)


亲戚见我目不转睛,遂开始大谈这部剧对他持续数年的吸引,翁美玲怎样娇俏动人,黄日华如何全程憨厚,跌宕起伏太精彩,致令他录制了全套收藏,说了半天,也并没有放一两集给我尝尝鲜。

1983版《射雕英雄传》作为一个华语电视史(主要是内地改革开放以来的电视接收史)上的数个里程碑式的奇迹之一,一直与《上海滩》《霍元甲》《姿三四郎》等等一起,对我这个从小生长在上海老城厢但被管教得基本没有电视可看的小孩子狂轰滥炸。

直到本世纪初,通过数据光盘形式在Win 98电脑上运行了景观清晰度堪比19世纪俄国风景画的rm文件,才得以窥得剧集基本样貌,此后更高清晰度的载体与套装相继面世,终于得以完整观看,圆梦时刻距离第一次生出观赏的年头,已经过去了超过十五年。

现在回想起来,主要还是我出生太晚。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这版TVB的《射雕英雄传》1983年在香港首播,直接打破1977年该台百集长剧《家变》的最高收视纪录,及后约在1985年引进内地,成为当时的绝对荧幕爆款。

这部剧集将金庸的原著拆分为《铁血丹心》《东邪西毒》与《华山论剑》三部分,共59集,从时长上有非常充足的发挥余地,将原著中几乎所有的情节点巨细无遗地展现给观众。

但这远远不足以概括这套剧广受欢迎甚至成为经典的原因。早在1976年,佳艺电视台便已经拍过一部《射雕英雄传》,长度比83版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并未能够达到后者的口碑与品质高度。

佳艺电视的一系列金庸武侠剧,演员阵容比较强大,但受限于1970年代电视制作水平,武打场面如同小型舞台剧,布景也比较粗糙,叙事今天看来也相当拖沓。

反观83版《射雕》首先作为一部电视剧集的影像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1980年代初,无线电视台取消了菲林组,自此出现在大量剧集外景中的胶片质感画面成为历史,剧集的内外景切换不至于令人出戏。

以王天林为主导、成员包括杜琪峰的编导主创,成功将武侠剧的动作场面营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以往颇似戏剧舞台纪录一般的动作场面,在83版《射雕》中被处理成配合摄影机运动、节奏比较明快的打斗方式。

因应TVB内部置景的规模,摄影机往往会依照一定轨道展示场面全景,也可能在惊变突起时突然从花丛后跃出,这样相对灵活的处理方式让「武」戏有了丰富的临场感。

在1980年代港产武侠剧中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打斗场面剪辑节奏的明显加快,在电脑特效尚无法有效弥补场面建构的假定性不足问题时,多机拍摄的动作场面以不同角度快速剪切,营造出凌厉潇洒的视觉效果。

著名的烟雨楼之战,即是在不断于多角度机位切换基础上,以威亚引动全真诸子与黄药师等人在拥挤的室内空间来回错身翻滚,制造出符合情境的飘逸效果。

这种场面营构方式直接承接自无线1970年代末的古龙剧追求场景的构图意境方法,在后来的武侠剧中无线电视一再进一步发展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剪辑技巧,在83版《射雕》中,这样的写意整体观念初具规模,在群贤毕至的演员阵容搭配下,取得了观众吸引力最大化效果。

谈起这部剧集的表演阵容,数十年来最为人称道的当然是黄日华以一种泛本色化演出的郭靖与英年早逝的翁美玲天然去雕饰的娇俏黄蓉,关于这两位的演出,细致或直感力无需赘述,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位对角色典范性的塑造离不开剧中演员整体群像的出色发挥。

1980年代初,无线电视的领衔当家小生阵容从上一个十年的郑少秋、刘松仁、周润发等转换为以梁朝伟、刘德华、黄日华等「五虎将」为代表的新晋小生。在郑少秋的年代,当家主演应对的是长达50、60集甚至超过100集的表演任务,其表演磨砺经验相对丰富,也可以连续一个月或两个月霸占每晚的荧幕。

1980年代后,无线将原来的超长篇剧集改为拍摄大量20-40集的中短篇,于是便需要补充大量的作为单部剧集主演的小生,出道未久,尚处于龙套阶段的「五虎将」等出于无线训练班的新人集体上位,对他们个体来说,作为表演实践的演出密度较前辈大大减少,但这些当年的「小鲜肉」同样得益于明星机制的外形吸引力,更为直观地面向青年一代观众。

《射雕英雄传》中的黄日华与饰演杨康的苗侨伟,本身的表演带有混杂技巧与自身固有气质的的意味,因此在饰演同样年轻的角色时,往往依靠对于角色自身覆盖面最大的角色性格把握来建立形象,杨康的柔情与狡诈并存,通过苗侨伟对眼神变化的精准把握得到有效诠释。

黄日华的憨直形象,由1982版《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已经得到确认,此番不过是更进一步。

《天龙八部》(1982)


翁美玲饰演的黄蓉长期以来广受赞誉,除了其本人的气质贴近以外,对香港或广东地区以外的华语观众来说,当年TVB国配班底成员廖静妮的配音其实某种程度上重塑了翁美玲带来的视觉形象。

翁美玲在剧中的原声其实更偏向重低音色,而廖静妮的配音则是纯粹少女高扬的调子,在最近的综艺节目中,廖静妮隐身发声重现黄蓉,声线仍然一如当年,可想而知昔日国语版黄蓉从听觉角度是如何给予观众另外一种想象的。

此外,剧中饰演要角丘处机的夏雨是1970年代无线当家小生序列中的一员,与其年龄相近的包括饰演铁木真的秦沛、饰演洪七公的刘丹等,而饰演黄药师的曾江及饰演马钰的张英才,则皆为1950-60年代粤语长片时代的偶像小生。

不同时代阶段的演员序列聚集于1980年代的电视剧中,对战后不同代际的观众来说,具有凝聚集体回忆的功能。

对当时的内地观众来说一次性集合了数代香港演员共同飙戏,借助片尾演员表及报章介绍等,建立起了关于战后香港电影/电视演员的初步印象,某种程度上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对香港演员文化的迷狂潮流。

金庸作品自身文本带出的强大文化想象与情感张力,通过香港与内地流行文化的时间差,成功将数代香港人的青春印记集中推入内地,这种放射与接受的现实呈现出大时代变迁的各种吊诡碰撞,同时也在数十年后,成为另一种可资记忆甚至重新消费的神话。

作为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一部港产《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先入为主的印象、翁美玲的神化形象、香港电影表演阵列的几种爆发以及对于重塑自我青春回忆的需求等诸多因素,造就了这部作品的殿堂级地位。

如同《新白娘子传奇》《上海滩》等剧集一样,在近几年各类综艺节目或文化回顾中频频被提起或以演员、配音演员等人的亮相作为噱头,成为这些「经典」剧集共同走过的又一重娱乐塑形过程。

对港台文化四十年来的内地传播史来说,大致走的是同样的路径。无论新生代观众对83版《射雕》态度如何客观或淡漠,神话依然存在,制造神话的意义本身,亦已早被盖棺论定了。

来源:虹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