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越看越离谱,替考案在大宋朝根本无法实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23 12:50 5

摘要:自隋朝开科举以来,一直到清朝,对科考舞弊都是实行的严刑峻法,明朝唐伯虎就是牵扯到一场好像仅仅是乡试的科考舞弊案而终生不仕。历朝历代都对科考严格控制,各朝也都有本朝特有的制度,用以修正前朝的弊政。

《清明上河图密码》宋齐愈和孔二被逼代替邹家子弟科考,然后邹家人再杀人灭口。这个案子之离奇,哦不 ,是离谱程度,远超前一个案子中章七娘来赵不尤家过夜!

自隋朝开科举以来,一直到清朝,对科考舞弊都是实行的严刑峻法,明朝唐伯虎就是牵扯到一场好像仅仅是乡试的科考舞弊案而终生不仕。历朝历代都对科考严格控制,各朝也都有本朝特有的制度,用以修正前朝的弊政。

大宋建国后,为防前代科举考试中作弊之弊端,在考试中创新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措施有五条:

1、临定“知贡举”制度。即北宋的主考官是由皇帝和大臣会商后临时任命,称“知贡举”,属于不固定的差遣性职务。
2、“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3、“糊名”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在贡院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4、“誊录”制度。实行"糊名"制度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等舞弊行为,于是“誊录”制度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上交试卷“糊名”后,送交誊录院,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生试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评判,考官据此以定考生的等级、名次、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糊名”制度的纰漏。
5、“别试”制度。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进行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规定,当朝大臣权贵家的子弟中考者,再由皇帝派官员在中书省进行一次复试,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提高。

前四条且不论,就第五条,剧中的替考案邹家人就无法实现。太学考试这样的级别,考中的权贵子弟,一定是会复试,甚至于皇帝亲自殿试的。就算宋徽宗沉迷丹青书画不亲自面试,这么多年来他派出来复试的官员难道全部被邹家人贿赂或者要挟?大宋一朝是文人风骨最硬的朝代,邹家人不可能一手遮天这么多年。徽宗只是无心理政,但不糊涂!

况且,宋齐愈也好,通州魁首孔二也罢,都是当年学子中的佼佼者,不然邹家人也不可能找上他们。而这样的学子,他们的文章行文习惯以及策论中的观点,早已被文坛熟识,别说这个游戏玩了五年十年,就算一年,就会被发现!更何况作为通州魁首的孔二突然失踪,通州的官员难道也不查吗?这么多年失踪那么多优秀学子,都没查,太搞笑了吧!

邹家在剧中是高官巨贾之家,自古这样的世家都是对子弟约束甚严,哪怕有一两个纨绔,宗族中也不乏优秀的学子,好好培养才是延续家族的正解,完全没有必要玩这种高风险的游戏。

所以这个剧,唉……一言难尽!尽量还是看看原著吧~

来源:胆怯的勇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