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回头看了一眼围观的百姓,眼里满是愤怒与不甘,突然嘶吼出一个字:“冤!”这一声喊得撕心裂肺,喊得人心发颤。
诺敏站在刑场中央,寒风割面,刀光森然。
他回头看了一眼围观的百姓,眼里满是愤怒与不甘,突然嘶吼出一个字:“冤!”这一声喊得撕心裂肺,喊得人心发颤。
可惜,他的喊冤最终没能改变什么。
就在片刻之后,刽子手手起刀落,他成了雍正朝第一个被处死的一品大员。
这起轰动全国的大案,真的就像表面那样简单吗?为什么一个清廉的巡抚,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事情要从雍正即位那年说起。
康熙留下的“盛世”,看起来风光无限,但雍正一接手才发现,整个大清根本就是个“空壳”。
国库亏空,各地藩库的钱也被借了个精光,甚至连军队的军饷都成了问题。
雍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开科取士、铸造新币、追缴欠款,哪一项都不能停下。
而其中最紧迫的,就是追回那些被地方官员私吞或挪用的银子。
可这活儿谁能干呢?这时候,隆科多跳出来,举荐了诺敏。
诺敏是谁?他是户部出身,算账是一把好手,也算得上清廉。
当时的雍正用人,首要标准就是“跟八爷党没关系”。
而诺敏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他以前还得罪过胤禩(八爷),完全不用担心背后有势力撑腰。
雍正几乎没怎么犹豫,立刻就把诺敏派到了“欠款重灾区”——山西。
诺敏到任后,很快展现了“铁腕手段”。
他刚上任就召集山西的官员开会,摊牌说:“皇上盯着我们,全国都盯着我们。
如果完不成任务,别说你们,就连我这个巡抚也得滚蛋。”他还放了句狠话:“我连家眷都没带来,就是随时做好被罢免的准备!”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吓得底下的官员噤若寒蝉。
清官不一定是能官。
诺敏虽然清廉,但脑子却不是那么灵活。
他在户部算账没问题,可让他管理整个山西,尤其是应对复杂的地方事务,他明显是力不从心。
更要命的是,他对自己的处境毫无认知。
他不知道,隆科多举荐他,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股势力。
更不知道,雍正压根没指望他真的能追回欠款,而是想拿他“立个标杆”。
诺敏一上任,就干了一件“大事”——给雍正递了一封奏折,拍着胸脯打包票,说一年之内,山西所有的欠款都能收回来。
这封奏折送到京城后,雍正高兴坏了,立刻把诺敏树成了典型,还赐了他一块“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
这下,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到诺敏身上了。
可诺敏的老上司隆科多却吓得不轻。
他很清楚,山西的欠款已经拖了十几年,怎么可能一年之内追回来?可雍正已经把话说出去了,诺敏要是完不成任务,不只是他自己倒霉,连隆科多也脱不了干系。
诺敏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开始逼着手下的官员向商人借钱,把藩库的窟窿暂时补上,再慢慢追缴欠款。
这一招虽然有些取巧,但如果没人捅破,问题倒也不大。
可偏偏这时候,田文镜来了。
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奉命去山西“考察”诺敏的工作。
他刚到山西,就发现问题了。
过桥要收过路费,明明是朝廷明令禁止的,怎么还在敛财?田文镜顺藤摸瓜,越查越觉得不对劲。
他最终查出,诺敏为了完成任务,私下“造假”,让藩库账目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实际上,很多银子是临时凑来的。
田文镜的调查报告送到京城后,雍正大发雷霆。
可这份雷霆,不全是冲着诺敏的。
事实上,雍正早就知道诺敏完不成任务,也知道山西的官员们会耍手段。
他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诺敏这件事,敲山震虎,把那些依附于八爷党的官员连根拔起。
诺敏只是个棋子,他的死,早就在雍正的算计之中。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诺敏案发后,胤禩突然跳出来,为诺敏求情。
他还联合了一大批官员,上书请求赦免诺敏。
表面上看,他是在为诺敏说话,实际上,是想逼雍正下不来台。
如果雍正赦免诺敏,那就是承认自己当初的决策有问题;如果杀了诺敏,那就是失了民心。
雍正陷入两难。
但雍正不是一般人。
他很快看穿了胤禩的计谋,决定以“雷霆手段”解决问题。
他不仅处死了诺敏,还让粘杆处彻查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
诺敏虽然冤,但他的死,成了雍正巩固皇权的一块基石。
诺敏临刑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
他不但被雍正利用,也被山西的官员坑了。
那些官员明明答应他,不会向百姓摊派银子,却背地里干了这些事,害得他“露了馅”。
他喊的那一声“冤”,喊给皇上听,也喊给隆科多听。
可惜,这一切都晚了。
有人说,诺敏的死,揭开了雍正朝官场的“潜规则”——没有背景,光靠清廉,是活不下去的。
雍正想通过杀掉诺敏,树立自己的权威,可这种权威的代价,却是无数像诺敏这样的官员的性命。
而诺敏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帝王的棋局中,小人物永远是最不值钱的那颗棋子。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