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真是让人费解,这孩子连话都不会说呢!
康熙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真是让人费解,这孩子连话都不会说呢!
事情发生在康熙年间,大清朝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内有“反清复明”的势力作乱,外有三藩叛乱搞得天下大乱,朝廷财政吃紧,京城一片焦虑。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皇后赫舍里难产,生下胤礽后撒手人寰。
康熙本来还在沉浸于紫云的“温情”里,结果被急召回宫面对皇后临终不瞑目的场景。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周培公站了出来,暗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
令人意外的是,康熙竟然瞬间采纳了这个建议。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康熙对赫舍里的愧疚感作祟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的发妻,青梅竹马,从小时候一起斗蟋蟀到成年后共同面对权臣鳌拜,感情基础深厚。
但后来因为索额图和康熙在撤藩问题上意见不合,赫舍里夹在中间受了不少冷落。
这次难产,赫舍里临终前流泪瞪着康熙,不肯闭眼,简直像是在无声控诉。
康熙心里清楚,对赫舍里是亏欠的,她为他生下孩子,却连一句好话都没捞着,如今命悬一线,他当然想弥补。
于是,立胤礽为太子,既是给皇后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说白了,康熙这一刻感情占了上风。
2. 周培公的话击中了乱世的命门
当时的大清朝,局势乱得一塌糊涂。
南边吴三桂闹得欢,北边的“反清复明”势力也不省心。
皇位继承人空缺,只会让朝局更不稳。
周培公的诗“恐教儿子着芦花”,表面是在安慰皇后,其实是在提醒康熙国家已经够乱了,不能再添一桩皇位之争。
立太子,就是给天下人吃个定心丸,告诉大家大清江山有了继承人。
康熙虽然多疑,但他看得懂局势,在这个时候,立个太子确实是稳住朝局的最佳选择。
3. 胤礽的身份合乎礼法,方便操作
按照清朝的祖制,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胤礽是赫舍里所生的嫡子,身份没得挑。
虽然胤礽才刚出生,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但正因为他年纪小,还没形成党羽,反而更容易控制。
康熙心里门儿清,立胤礽为太子,权力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大阿哥胤禔,虽年纪大点,但他是庶子,满朝文武一时也难以服众。
与其冒险让胤禔上位,不如稳稳当当立胤礽,反正一切还是康熙说了算。
康熙采纳周培公的建议,既是感性使然,也是理性使然。
一方面,他想安抚赫舍里的在天之灵,弥补对发妻的愧疚;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考虑乱世中的朝局稳定,立胤礽是最符合祖制和现实需要的选择。
至于胤礽能不能成长为合格的继承人,那是后话了,此刻的康熙只想解决眼前的问题。
来源:希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