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热播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我与博物馆员聊了聊里面的文化元素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21 12:25 4

摘要:这个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创意:画面中心,虹桥上拥挤的人群中,张择端本人就在桥顶;几步之外,站着开封府左军推司万福(林家川饰);而我们的主人公赵不尤(张颂文饰)与上司顾震(周一围)等人则在画面左侧……他们共同目睹了虹桥下发生的奇案——梅船失踪案:一艘大船凭空消失,船

潮新闻

假如《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一张全景照片,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瞬间?近日,根据冶文彪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悬疑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上映,引发不少关注。

电视剧海报

这个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创意:画面中心,虹桥上拥挤的人群中,张择端本人就在桥顶;几步之外,站着开封府左军推司万福(林家川饰);而我们的主人公赵不尤(张颂文饰)与上司顾震(周一围)等人则在画面左侧……他们共同目睹了虹桥下发生的奇案——梅船失踪案:一艘大船凭空消失,船工被杀,凶手蒸发。故事就从画中这个场景开始。

角色图,张择端和万福站在桥顶。

该剧播出后,观众对剧中展现的宋代“勾栏瓦舍”津津乐道。这是诞生于宋代的固定娱乐场所,供市民观看艺术、休闲娱乐。剧中展现了勾栏瓦舍的热闹场景,还“埋”了不少宋代文化元素,比如男女都簪花的习俗,集烟花、剪纸、绘画、木偶、戏剧于一体的“药发傀儡”,骷髅傀儡戏,杂剧眼药酸等。

此外,剧中也复刻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大量场景,如骑驴的人、轿夫、船夫、彩楼换欢门、十千脚店以及送“外卖”的店小二等,试图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东京开封。

这些元素的出现,让南宋官窑博物馆馆员杜晓俊很欣慰。当下国产剧对古代社会的还原,越来越肯下功夫,让观众在悬疑故事之外获得美的享受。我和他聊了聊剧中的文化元素。

宋代的“恐怖片”

剧中勾栏瓦舍热闹非凡,有一闪而逝的骷髅戏。“这种文艺演出形式,在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中有记录。”杜晓俊说。

画面中央,一个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操纵着一个小骷髅。对面幼童、妇人看得津津有味,背后抱孩子的妇人似是演员的家属,正在喂奶,一脸平静。骷髅身边有一副扁担,上面有草席、雨伞、包袱等,这是演员四处演出的家当。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宋代市井,这种木偶戏十分受欢迎。略显怪诞、诡异的骷髅画面,相当于宋代人看的“恐怖片”。关于这幅《骷髅幻戏图》的解读历来有很多,有人说反映了生与死的强烈对照,如佛家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杜晓俊看来,骷髅的含义也可以与道家和庄子联系起来。

《庄子》中记载了庄子与骷髅一段著名的对话,以此来阐释他的“齐生死”的哲学观念。宋代道教盛行,尤其是经历了靖康之变后,百姓身遭战乱,流落江湖,庄子的学说能抚慰人心。这也是这类“恐怖片”受欢迎的原因。

黄公望的《醉中天》

值得注意的是,李嵩这幅画的末尾,有元代画家黄公望写的一首词《醉中天》。大画家黄公望对于李嵩的这幅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一个演员,同时也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带着妻子、孩子四处奔波,表演傀儡木偶戏,养活家人。黄公望揭示了这幅作品的现实主义意义。

杜晓俊聊到,宋代的这种“悬丝傀儡戏”,其实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泉州著名的提线木偶戏。只不过用骷髅来表演这样‘先锋’的元素比较少见了。”但绘画中表现鬼怪的题材,则成为一种传统,见诸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近现代的溥心畬等画家的笔下。

南宋 佚名 《眼药酸》,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剧中还出现了《眼药酸》的场景。这是另一幅著名的宋代绘画:一个人身上挂满了眼药广告,另一个人指着自己的眼睛与他交谈。这幅画展现的是宋代杂剧《眼药酸》的演出场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酸”是杂剧的一种分类,这是一出讽刺卖假药的无良商家的戏,在宋代也很受欢迎。用脍炙人口的演出讽刺社会不良现象,与今天的相声、小品、脱口秀异曲同工。

该剧导演杨帆接受采访中表示,当时思考如何拍摄宋代的瓦舍勾栏,他们是按照今天“主题公园”的概念去设计的。在这个“大宋主题公园”中,主创团队还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现了皮影戏、目连戏、高跷、药发木偶戏、血社火、蹬技等众多非遗项目。

电视剧海报

宋代的“消防员”

除了“骷髅戏”等宋代社会生活元素,本剧最大的特点是融入了《清明上河图》的大量场景。每一集的片尾,清明上河图中的脚夫、船夫、纤夫等人物场景,与剧中一一对比,展现了该剧对画中场景的还原。

杜晓俊还注意到,剧中还原了《清明上河图》里的“消防员”。宋代开放宵禁,老百姓晚上可以自由行动,这才有热闹的勾栏瓦舍夜生活。晚上活动多了,火灾就成了隐患,于是宋代有了职业“消防员”。

《清明上河图》局部,军巡铺位于城门和虹桥码头之间。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了北宋开封的消防体系:各坊巷每隔三百步左右,就有一处“军巡铺屋”,每处设铺兵5人,夜间巡警。同时在高处砌“望火楼”,一旦发生火灾,值班人员及时报警,由军队和开封府负责灭火,不劳烦百姓。救火工具则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等——这不就是职业“消防员”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杭州”杜晓俊提到了杭州吴山上的“望火楼”。杭州方言中,有一句“城隍楼上看火烧”,意思是对他人的不幸作壁上观、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南宋临安府,繁华不输北宋开封府,火灾也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隐患。杜晓俊说,今天爬上吴山的城隍阁,能看到《南宋杭城风情图》,其中有座数层高的木楼,这就是“望火楼”。

《南宋杭城风情图》,位于吴山城隍阁

南宋的消防体系比之前要完善,主要是因为教训太大。中西学者都认为,临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为富庶的大都会”,人口密度极高。临安曾发生多起大型火灾,损失巨大,《宋史》都花费笔墨多次记录。其中1206年的火灾,连太皇太后的寿慈宫也烧了,老太后人没事,但只好另找别处。连续多起大火,甚至差点送走太皇太后。临安府尹廖俣压力很大,1206年他改进了消防体系,建立了更专业的消防队,称为“火隅”制。

佚名《西湖清趣图》,现藏于美国美国弗瑞尔美术馆

廖俣在府衙设“帐前四队”和“水军队”“搭材队”“亲兵队”,相当于消防总部。再把整个临安城分14个城区,共设14个火隅,相当于“消防中队”,每处配备一百到数百名职业消防士兵,日夜执勤,一旦发生火灾,白天以旗帜传递信息,晚上以灯传递信息。

《清明上河图》中有“军巡铺”与“望火楼”,电视剧中一闪而过。杜晓俊说,之后的剧情会不会有更直接、详细的消防场景,会不会展现宋代“洒子”“梯子”等消防器具,还需要看下去。

宋朝的夜生活

有同事也在追这部剧,她看完的最大感受是,晚上比白天更热闹。打铁花的光点在夜空中绽放,骷髅戏、眼药酸、赤膊戏、说书轮番上演,小摊小贩随处叫卖……俨然一座“不夜城”。夜生活之丰富,简直不输今天。

电视剧海报。

其实原著小说也极力渲染东京开封的夜生活:嫌疑人拐进了东京开封著名夜市——马行街,赶上新酒发布会(“开沽会”),酒坊邀请乐队露天演奏(“社队鼓乐,沿街争胜”),高举广告牌(“白旗布牌”),整条街的商家联合营销(“各色社队竞相逗趣,糖糕、面食、车架……”)。

杜晓俊提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取消了“坊市”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混在一起;另一方面夜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时间不断延长,到北宋中后期,宵禁制度已完全废除。《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正因如此,辛弃疾在“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热闹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热闹的勾栏、车水马龙的街市展现了北宋的夜生活,也展现了开封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荣。

电视剧海报

是的,开封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北宋的东京开封,是一个人口超100万的大城市,在当时世界上少有。《东京梦华录》用‘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八个字描述。”杜晓俊提到,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北起洛阳、南到杭州,漕运像大动脉一样给帝国和开封带来活力,粮食、茶叶、煤炭、赈灾物资乃至生辰纲(达官贵人的生日礼物)主要通过水路转运。开封的汴河上的船,往南可以直达杭州,再通过钱塘江直达海上。

到了海上,就不得不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杜晓俊推荐说,如果想知道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去泉州看看宋代的清净寺或市舶司遗址,就知道了。恢弘壮大的千年建筑,古老的土地,无声地讲述着宋代泉州港的繁荣;海洋考古发现的“南海一号”“泉州一号”等沉船,载着中国的陶瓷、印度洋的龙涎香等物品沉没于海洋,也讲述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泉州清净寺。

当然还有陆上丝绸之路,杜晓俊提到,《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口的骆驼队是明证。在宋代,中国人的脚步遍及朝鲜半岛、东南亚乃至广袤的印度洋,高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也来到中国。中外广泛深入的交流,

剧中有一个天竺人的角色,也参与了梅船消失案。最新的剧情中,这个天竺人找到主角赵不尤,神秘兮兮地告诉他:整个局势都是大理寺的狄伦在操控,幕后主使是他。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忙碌,一个印度人来到开封活动,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有了大运河、有了海上丝绸之路,才有了开封这座大都市的夜生活。张择端画完《清明上河图》30多年后,南渡杭州的孟元老回忆起开封城中的繁华,为我们留下了《东京梦华录》。一幅画、一本书,为逝去的开封留下了“梦华”记忆。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