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在现在是网络世界,有图片有视频,要领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简直不要太方便。
这是权威盖了章的“绝美”越剧《梁祝》。
博文下面显示有2896条评论,但是被精选了、读者可见的,还不到十条。
一水儿的赞扬,说起来就仨字儿:绝!美!棒!
怎么绝、怎么美、怎么棒,完全没有细节。
好在现在是网络世界,有图片有视频,要领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简直不要太方便。
这就是“绝美化蝶”。
鼓风机吹起的漫天粉色塑料片、干冰制造的白色烟雾、还有一眼假的大片塑料树叶背景,如果这些就可以“震撼”到青春少年,只能说是时候让他们看一看什么才是老祖宗的好东西了。
1953年,在日内瓦,袁雪芬、范瑞娟两位大师的一段《化蝶》双人舞,谢幕二十八次,场内仍然掌声如雷。
真正的艺术未必需要语言来解释,不同肤色的观众都能理解,并且被深深感染。
大师们“化蝶”时的服装使用了写意手法,红男绿女、色彩缤纷,又用金色协调所有配色。水染色的乔其纱“翅膀”,舒展开来轻盈飘逸,一时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
反观“新版”,怎么看出来这是两只蝴蝶的?
是鼓风机告诉观众的么?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请问变成蝴蝶的祝英台为什么穿男装?请问二位都露出长裤,接下来是要把长衫别在腰间、仗剑走天涯么?
再看看“绝美祷坟”。
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还要披着头发,好看?是不是演员手里没扇子就不能演戏了?谁能看出来这是在哭梁山伯的坟?穿着为别人做的大红嫁衣,来哭梁山伯的坟,这样真的合适么?
学习学习前辈的服化道,不丢人吧。
这衣料、款式的细节,哪怕在黑白图片上都清晰可见。
既然已经比了,就不妨再多比两张,看看相隔七十多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哪一对的穿搭更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这是71年前的《梁祝》,它诞生于物资匮乏、技术手段落后的年代,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会惊叹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功力,沉醉于中式古典艺术的悠长意韵。
年轻的越剧演员们能够被观众接受并喜爱,是所有越剧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事情,这门古老的艺术,需要她们传承下去。
要传承,必须有创新,但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如今,物质条件丰富,舞台科技先进,有各种音响、光效加持,本来已经大大降低了演员们的表演难度,编导们是不是应该在细节上多下功夫,真正理解保留剧目的精髓?
比如,梁祝二人一心向学、志同道合,因追求共同的理想而心心相印。
“十八相送”的祝英台和梁山伯,一个满腹心事不能明言,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这暗示可不是挑逗;一个则有点“呆”,他木讷迟钝,浑然不解。
咱就别给改成你侬我侬、眉目传情了,可好?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冬日生活分享#
来源:我来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