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元英三次拜求五台山大师,双方论道的精彩细节剧中删掉了,我肤浅的认为: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一样,看第一遍的时候根本看不懂,囫囵的跟剧情往下走,因为里边涉及的佛教知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理解不了的。
看了原著才发现《天道》剧中被删减的五台山论道,到底有多震憾?
丁元英三次拜求五台山大师,双方论道的精彩细节剧中删掉了,我肤浅的认为: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一样,看第一遍的时候根本看不懂,囫囵的跟剧情往下走,因为里边涉及的佛教知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理解不了的。
看了原著才知道:这才是人们要学的做人,为人处世的精髓。
佛门净地,岂能用钱财铺路。
丁元英终是用一首词得以与大师相见,求得了心安。
01
明心阁内,智玄大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一下,说:
敢问二位失主,什么是真经?
修行不取真经,又修得什么行呢?
智玄大师
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起来看了一遍,并读出声: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悟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悠悠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其大意是:
领会佛理不要去信天命,
修佛不要期待去求取真经。
世俗中的悲喜,万物枯荣,互为因果,
哪个是上天注定的?
修佛远离不了世俗,求不了清净,
世俗如无法理解禅意,求不了真理,
幽幽古刹,钟声响了千年,都是痴人说梦,都是千年的妄念。
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了。大师心里有解,他跟丁元英心里无解呀。
他在心里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言”、“勿取”、“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
但此时他更关心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带着疑惑的眼神看向丁元英。
02
丁元英谦卑的回答道:
“大师拷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
丁元英论道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治性,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
修者以律制心。
不落恶果有信无证者,
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如是生灭。
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在戒在不戒,如果涅槃。”
其大意:
要达到寂空圆满,就得靠悟,而不能靠修,修为成佛,是有目的的求。
悟在明心见性,在于觉悟。
修行是通过行为来压制本性,悟道是随本性做事;自律的人向由心生,行善在自然而然之中,修行的人通过规矩压制妄念,求得善果。求善报的人身体力行去体验。
停留在盲目的因果中,停留在虚假的念想和心思中,如此随缘生缘灭,而理解为互为因果。
最后一句用丁元英对老友揶揄打趣的话解释就是:
“你以为你起了心动了念你就没病了?就比如你的手,你只会攥拳,有病,只会伸掌也有病,伸缩自如才正常。”
丁元英跟朋友讲美女与魔
”你见着美女不起心动念也不行,你多了一个不起心动念的念,烦恼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多了一个,难道你戒了就不苦了吗?不是为了跟谁论道,是要指出烦恼的因,为的是心苦不起苦”
03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
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弊,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像之佛,圆满即止,既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
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晚辈以为:
丁元英论道
佛教以次地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文化。
从众生相处说,是以贪治贪、以幻治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障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
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已属难能可贵。
依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到只差一步。
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入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
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
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于佛而言我是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
斯文的痞子丁元英
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个心安。
写在最后
丁元英与佛门缘分只差一步,就这一步比登天还难。
圣经中说要舍弃很多东西,才能得永生。丁元英是做不到的,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怀揣着能养活自己的钱财,找个清静的地方隐居,沉浸在自己音乐的天国里。
丁元英固然看破红尘,但却深陷红尘中,见美女依然起心动念,依然谋财谋生谋欲,他也只不过是比别人技高一筹、俗人一枚。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几等货色?装了斯文,露了痞性。”
20年后大佬们也一直在延续丁元英的路径,现实的如出一辙。
(未完
来源:吃喝影视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