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网络短剧创作的文化反思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12 09:42 3

摘要:网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载体,其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其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有力工具,更因其紧扣和满足年轻一代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审美偏好而颇受追捧。去年八月底开播的一部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颇具现象级,其创意来自一位网友希望看到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回家为

网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载体,其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其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有力工具,更因其紧扣和满足年轻一代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审美偏好而颇受追捧。去年八月底开播的一部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颇具现象级,其创意来自一位网友希望看到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回家为主题的故事。短剧讲述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小玉壶化为现实中的人,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中国记者张永安并一同“归国”的故事。短剧通过聚焦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这一独特的题材,拓展了网剧的题材范围,展示了多元题材类型的潜力,并且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具象化,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引发了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自去年八月上架以来,在B站、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上均有较高播放量,短短几天内无数讨论、无数评论一涌而出。央视、人民网、人民日报也发文参与讨论,指出:小短剧也有大情怀。随着该短剧热度的不断攀升,其引发的热议波及了更广阔的范围,“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成为社交媒体的话题之一。通过这部走红网络短剧,也深刻折射出时下网剧创作值得关注和引发思考之处。

1.用科技创新赋能网剧创作,是大势所趋。网剧作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引导具有重要作用。该剧力图将静态文物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年轻观众自觉思考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利用网剧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触及更广泛的受众。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惊涛拍岸,技术迭代创新。《逃出大英博物馆》给予未来网剧创作一定程度上的启示,未来的网剧作品可以巧妙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I特效、动画等,使得历史故事的展现更加生动和立体,为观众呈现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创新的尝试,不仅让历史故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也促使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网剧创作还可以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将传统故事与现代背景相结合,并融入现代元素,如网络语言、流行文化等,使得网络剧中的文化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为观众尤其是00后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历史的视角。

2.尊重历史而不是戏说虚无历史是创作底线。《逃出大英博物馆》尝试通过将海外流失文物的元素与回家这一宏大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的结合有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也使得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其一,剧中通过奇幻的设定搭建了一座连接海外流失文物归国回家与国人期盼的桥梁,让当代青年与历史深度对话,努力让当下的年轻人理解,文物为什么要回归祖国,诠释着文物蕴含着厚重的民族情怀与文化情怀。其二,剧中通过玉壶告诉观众男记者名字叫“永安”,玉壶也不断呼唤这个名字,因她回忆到大英博物馆藏着“家国永安”的瓷枕和她有同样遭遇,都是流落到海外,难以归家,而“家国永安”对青年一代来说有独特的情感价值;玉壶与张永安一见如故,想道“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或者壶身和壶盖”。此外,还有“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前辈不必挂念,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里”、“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等直击人心的金句。这些“金句”道出了当代青年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其三,视频结束时,小玉壶带着众多馆藏文物的“家书”回归祖国,传递诸多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迫切之心,流失海外文物与国内文物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水月,我早已将归还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唐大马我是来给您送信的,信上写‘唐大马 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这些饱含感情与艺术性的台词点燃了青年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引导他们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未来的网剧创作可以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历史事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做出一定探索。但要保持审慎的创新态度,维护文化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同时为观众提供高质量、富含营养的文创产品。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年,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刻度上,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审视时下网剧创作,可以引发我们什么样的文化思考?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的创作导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我国历史上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文化的敬意,也是对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我们祖先的礼敬;同样,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1]。完整的文化自信,不仅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包含着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如今,网剧是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作品,在创作中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用心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二,树立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5]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精神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未来广大的文艺创作者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不可动摇的职责,要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助力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让人民不断有新的获得感。

第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扎实的创作实践来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6]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是“不变”。创新是动力,推动守正求新、求进,是“变”。[7]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维护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保持其“不变”的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策略,激发更多的“变”的创新动力,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只有在守正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持续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提供动力。在传播历史与文化的网剧创作中,观众希望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网剧不仅仅是一部文艺作品,也可能是一次文化创新的实践,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探索。《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一定程度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这样的创新,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认识的窠臼,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鲜活,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推动时代的进步。该剧中将流失文物回归这一庄严的历史事件与网络短视频相结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平衡,如何既要守住历史的真实性,又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更要经受住观众的检阅,现在来看,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既使得历史教育更加生动有效,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第四,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网剧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进入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网剧,它们在传播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自觉扛起了网络剧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无疑都是一种有益的大胆尝试。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的日渐坚定,我们也呼唤更多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网络作品。目前来看,这方面的作品还是寥寥可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这一理念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辉煌成就,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指导和动力、鲜明的方向指引、科学的方法遵循和坚定的信念支撑。

结语: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8]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网剧理应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深厚与伟大。《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尝试将拟人化叙事方法与移动化传播模式巧妙融合,情绪点与名场面都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固有叙事模式,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为未来高质量网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和审视维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网剧值得关注,例如《在场》、《号声嘹亮》等。通过这些网剧深切感受到,文艺创作尤其是网络短剧创作,要善于凸显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要能够迅速捕捉并反映社会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历史,认同并传承文化。

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们不仅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更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9]优秀网剧的创作一定要摆脱流水线的生产,要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表达,不仅让历史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播。有理由相信,网剧中的每一个情节选取和角色塑造,应该是有营养和高度的,应该向观众传达或者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微短剧+主旋律”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精神财富。唯有如此,家国情怀才会永驻心间,才会是我们不变的血脉和基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3][5][8][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001).

[7]赵勇富.坚持守正创新[J].红旗文稿,2023(18).

【 作者:范益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袁静,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研究专题项目《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4HNCDZT02)、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