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当纪实变成深度作伪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06 20:11 4

摘要:三对陷入婚姻困境的夫妻,18天旅行生活,全程被摄像头监视,几位评判者在演播室里评高踩低……把这些加起来,就是《再见爱人4》的“泼天流量”:全网评论已超百万条,仅在豆瓣上,便有1.1万网友给出短评,评分高达7.3分。

三对陷入婚姻困境的夫妻,18天旅行生活,全程被摄像头监视,几位评判者在演播室里评高踩低……把这些加起来,就是《再见爱人4》的“泼天流量”:全网评论已超百万条,仅在豆瓣上,便有1.1万网友给出短评,评分高达7.3分。

在商业上,《再见爱人4》是成功的,只是这次的“流量收割”有点另类,号称“纪实观察真人秀”。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悖论:“实”则非“秀”,“秀”则非“实”,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可谁在乎这个悖论?“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就是: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大众”偏好——只要“大众”相信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于是,纪实便有了足够的勇气,走向深度作伪。

制造“真相”已成显学,《再见爱人4》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如何在根本不关心别人婚姻状况的前提下,让看客们相信,它正在认真地思考婚姻,从而赚取比婚姻调解中心多得多的真金白银。

没有剧本不等于真实

《再见爱人4》真实吗?我愿相信制作方的承诺:没有剧本,不是表演,一切都来自嘉宾们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等于它是真实的。

综艺节目的真实至少分三个层面,即:细节真实、结构真实、主题真实。

细节真实指嘉宾的话语、表情、事件等。

表面看,《再见爱人4》中都是真人真景,对话中“现挂”频出,随机性、情境性强,很难事先设计。但应注意,《再见爱人4》的细节来自18天跟拍的海量素材,只要耐心剪辑,将所有看上去“不真实”的片段剪掉,留下看上去“真实”的片段,则再虚伪的东西,也会拥有一个似乎完整的外表。

剧本和表演的价值,本是为了提高成片率,随着录制成本降低,成片率已非硬指标,自由表演带来的经济损失有限,完全可以接受。将“没有剧本”“不是表演”与真实画等号,是偷换概念。

其实,《再见爱人4》的节奏大大快于日常生活,嘉宾们出口成章、很少读错字,这些都是细节“不真实”的明证,虽然人类的理性很容易区分真实和虚伪,却缺少审视概率的直观能力——我们很难意识到,差错奇少也是一个BUG。

类似“穿帮”的地方还有:6位嘉宾中,2位是专业影视演员(杨子、黄圣依),他们恰好扮演了性格反差大、很难把握的两个角色。这种“匠心”安排,也违背了细节真实。

《再见爱人4》只是满足了观众们对细节的“真实预期”:有趣、精致、生活化、洒狗血、敌我分明、角色扁平化……再加上能公开偷窥大明星的生活,能证明“他们还不如我”的想象,所谓细节真实,常常体现为对观众趣味的主动迎合。

用故事封闭灵性

在结构真实上,《再见爱人4》的问题更多,体现在“讲故事”冲动过强。

三对夫妻都有曲折的情感故事,充满戏剧性冲突,体现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在过于密集的信息中,几乎丧失了处理能力,只好将其整合到“发生—发展—高潮—结尾”中,赋予其虚假的意义,以战胜遗忘。

现代人创造了大量的节日:生日、相识纪念日、结婚纪念日、情人节、七夕、孩子的生日……太多普通人的婚姻过于平庸,“来电”“有感觉”之类,无非是用偶然性,来遮蔽背后的现实盘算,由此产生了对空洞仪式的依赖。

讲成传奇故事,婚姻会更浪漫吗?从结果看,往往变成曲折的炫耀。故事是可怕的,它会悄悄改变人的认知方式。现实世界的情节不够丰富,人会不自觉加戏,使自己看上去更像角色,从而封闭天赋的灵性。

《再见爱人4》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几位评判者未保持足够的冷静,反而努力引导观众进入故事,强化了结构不真实造成的幻觉。于是,婚姻成败有了逻辑,只需脑补一下,不用实证,便成了“大道理”。在“大道理”的逼视下,嘉宾果然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婚姻失败……

《再见爱人4》陷入单向度的泥潭中:通过故事,把复杂的生活简化;通过逻辑,再把故事简化;通过大词,再把逻辑简化……于是,评论者个个像圣人,瞬间就能把握住“本质”。可这个“本质”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过分简化后,编造出来的?

结构真实,观众会通过故事明白道理;结构不真实,观众会因伪道理,被故事套牢。所以《再见爱人4》刻意塑造了两个极端形象:喋喋不休、“爹味”十足的杨子,无力反抗、自我受困的黄圣依,加害者与受害者均如此纯粹,来为结构不真实补锅。

不给人启迪,只让人琐碎

细节、结构欠真实,使《再见爱人4》无力达成主题真实。

片面推崇故事逻辑,《再见爱人4》呈现出这样一个世界:万物皆有理,谁能把握好,谁将取得成功,关键是解决好自己。事实上,婚姻失败是多元的,社会原因有时大于心理原因。且人类的心理是动态的,不存在绝对健康。

只靠心理建设,大多数问题无法解决。这本是常识,为何《再见爱人4》视而不见?因为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学术中最能赚钱的一支,只需很少的实验数据,就能总结出大量“可收费建议”,由此撑起一个巨大的产业。

积极心理学的好处在于:门槛极低,容易操作,非专业人员也能操作。《再见爱人4》更上层楼:只要你的婚姻稳定、主持节目水准还行、唱过几首流行歌、拍过热门小视频……辅以个人生活经验和斩钉截铁的金句,你就是导师,就可以为他人的婚姻做诊断,并给出建议。

《再见爱人4》否定了情感、人性、经验的多样性,用一套非此即彼、左右逢源的话术,将人归并到“必须如此”阵营中。于是,三对夫妇的困境高度同质化——都因沟通不畅。可什么才是到位的沟通?能充分沟通,就是好的婚姻吗?

事实如此,粗糙的自圆其说,仍能忽悠不少人,只要会制造模因。模因如基因,潜藏在日常表达中,它自带魔力,吸引人们不自觉地去复制、去传达。观众不会因此而靠近真实,但他们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比靠近真实,更有爽感。

在《再见爱人4》中,“爹味”就是一个模因,杨子用表演将其具象化,激起观众愤怒。杨子越是努力呈现“爹味”,越是装出看不出自身问题,模因被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类似的模因,在《再见爱人4》比比皆是,紧扣各种时尚抱怨,人人都能从中得到情绪按摩。

《再见爱人4》不给人启迪,只让人琐碎。但被启迪的用户不能持续带来利润,倒是相信“原则不重要,大招胜一切”,会继续索求“大招”,反而成了最有商业价值的“忠粉”。

“悬置”正变得越来越难

不否认,《再见爱人4》确有“魔力”,它为套牢在朝九晚五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放松方式,在心力交瘁的日常之外,它呈现了别样的“一地鸡毛”——真有人挣扎在情感漩涡中,苦寻开解之路,而那条路看上去似乎不太艰难——我们都能带入《再见爱人4》的故事中,过一次和现实不同的生活。

现代传媒提供的沉浸感,正消耗着每个人。

古往今来,所有先哲都在提醒:人生需“悬置”,只有我与“存在”保持必要的距离,才能真正看懂趋势,才能不使自我被涂改、被消融。古人用读书、修身、参悟、隐居等方法,使自己不完全投入。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悬置”正变得越来越难。

失去“悬置”,就会失去真正的趣味感。事实是,《再见爱人4》试图将爱、尊重、感动、婚姻等统统组装到合理性中,彻底扼杀自我的可能性。 值得警惕的是,《再见爱人4》并非被动者,它也在凝视着、耕耘着我们。


来源:北青艺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