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说杨金水的命,是沈一石救下来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05 19:18 5

摘要:起初,杨金水身为地方上有着实际权力的“领导”,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喝着红酒,身边还有美人相伴,待遇没得说。

《大明王朝1566》逐集图文详解46篇:权力的游戏!转运史

白手套的结果,最终只能被舍弃,沈一石就是如此,后面的高翰文也逃不掉。

但是,浙江折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杨金水却保下来一条命呢?

起初,杨金水身为地方上有着实际权力的“领导”,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喝着红酒,身边还有美人相伴,待遇没得说。

可自从改稻为桑被定为国家战略,那五十万匹丝绸的超大订单签订之后,杨金水的安稳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经历了毁堤淹田、郑何落马、海瑞审案等一连串如多米诺骨牌般的事件后,杨金水就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范围。

眼瞅着浙江这边的乱子就要波及到宫里了,杨金水没办法,只能使出装疯这一招,才总算保全了皇家的颜面,也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小命。

其实,在装疯之前,杨金水就遭遇过一次不小的危机,也就是织造局买田事件。

那会儿他人还在北京呢,突然就接到了来自浙江的密报,说是有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在淳安、建德两地大肆买田。

这消息可把杨公公给惊到了,心里估计直犯嘀咕,这可如何是好。

要知道,在大明朝,众人心里都清楚,织造局那可是和皇宫紧密相连的,它直接对嘉靖负责,一举一动那可都代表着皇帝的意思。

如今淳安、建德两地本就遭了人祸型天灾,百姓正苦不堪言,织造局不但不放粮赈灾,反倒去贱买良田,这简直就是亲自下场去哄抢呀,如此难看的吃相,那嘉靖的面子往哪儿搁?

杨金水不敢耽搁,赶忙把这事报给了宫里。

嘉靖得知后,瞬间就火冒三丈,把严嵩父子狠狠骂了一通。

说起来,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这事,还真不是严世蕃的主意,而是郑泌昌、何茂才这俩“糊涂蛋”想出来的损招。

郑泌昌刚坐上浙江巡抚的位子没多久,就发现改稻为桑这事儿快成死棋了,巧的是当时杨金水进京汇报工作一直没回来,他俩就逼着沈一石挂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了。

沈一石呢,本是江南织造局的白手套,按常理,和杨金水的关系自然是更为亲近些,正常情况下,他是绝干不出这种败坏织造局名声的事儿的。

可在那个时候呀,郑泌昌、何茂才手握权力,硬是把沈一石给推到了前面,逼着他用织造局的名义去灾区买田。

在大明那个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就像严嵩说的“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基本是朝堂上下的共识。

就连胡宗宪那样的能吏都说过,逼商人总比逼百姓造反好呢。

所以,沈一石在他们面前,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但沈一石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在生死攸关之际,他开始了一番自救的挣扎。

他先是故意瞒着杨金水去做这件事,心里想着等杨金水知道后上报朝廷,这样一来,杨金水作为事件的举报人,就能把自己从这事儿里摘出去了,而只要保住了杨公公,自己或许也能有一线生机。

不仅如此,沈一石还留了个心眼儿,在织造局的灯笼上做文章,明面上是贱买良田,暗地里却是“奉旨赈灾”,想着靠这双重保险来保自己周全。

这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妙招,既保全了领导,又顾全了皇家颜面。

可哪成想,这计策看似天衣无缝,实际却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奉旨赈灾虽说给皇上博了个好名声,可问题是嘉靖不光贪名,更贪财呀。

沈一石把整船的稻米拿去赈灾了,淳安、建德两地的灾民靠着这些粮食安然度过了灾年饥荒,那谁还会愿意低价卖田呢?

这下可好,本就艰难推进的改稻为桑彻底黄了,丝绸出口也成了泡影,大明朝的亏空难题还是没能解决。

于是,宦官集团率先把沈一石当作了弃子。

吕芳就在朝堂上公开说:“奴婢请罪是想告诉内阁,织造局是大明的织造局,任何人打着朝廷的招牌,经商营私,都是以商乱政,都与织造局无关,内阁应该查明此人、即刻拿办。”

就这么用“以商乱政”四个字给这事定了性,既然宦官集团都不管他了,严党下手更是毫不留情,直接就把沈一石给抄家了。

沈一石尽管做了诸多努力,可还是逃不过这既定的命运,临死前还留下了那满是悲凉意味的遗言,感叹着命运无常,也预见了这朝局的不稳和众人的结局。

虽说沈一石最终没能救下自己,可他当初的那些谋划,确实是想着先保住杨金水,要是没有他这番操作,杨金水怕是早就被这织造局买田的事儿给牵连进去了,哪还能有后来保全性命的机会。

所以说,杨金水的命,还真是沈一石拼尽全力给救下来的,只是可惜了沈一石,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悲剧结局。

所以,后面杨金水拼尽全力,保下了芸娘,也算是稍微填补了一些对于沈一石这个老朋友的亏欠。

来源:灾难拍摄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