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艳·“五个一”|京产剧《我的阿勒泰》:文旅广电全融合 “无功利”成就大作品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05 19:18 4

摘要:今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次将网络剧等六个类别纳入“网络文艺单元”开展评选,“北京大视听”重点项目、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我的阿勒泰》最终获奖。在此之前,它已创下三个“首次”的突破:首部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间段双播的网络剧,首部

今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次将网络剧等六个类别纳入“网络文艺单元”开展评选,“北京大视听”重点项目、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我的阿勒泰》最终获奖。在此之前,它已创下三个“首次”的突破:首部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间段双播的网络剧,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长篇剧集,国内首部打通“原生HDR”拍摄制作流程的网络剧。

至此,《我的阿勒泰》不仅锚定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的标杆之作,更是文学+影视+文旅梦幻联动的优秀典范。有网友说,看一本好书,追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大抵就是一部影视剧最理想的模样。一部8集迷你剧撬动如此长尾效应,让业内实实在在看到“京产”文艺创新的巨大空间。

没有“功利心”恰恰是成就作品的关键

《我的阿勒泰》2024年5月7日首播,开播即收获如潮好评。故事里,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回到开小卖部的母亲身边,像牧民一样生活。渐渐地,她走近当地人,发现阿勒泰之美。剧中,不仅有“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诗意表达,更将散文转化为荡气回肠的影像语言,让观众在幽默的台词和烟火气的情节中领略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交往的鲜活日常。

作家李娟的原作是散文集,缺少明晰的叙事主线,此类型影视化改编几乎没有前作可以借鉴,因此从商业角度,《我的阿勒泰》立项之初有着很大风险。但导演兼编剧滕丛丛说,“现在回想,没有功利心,恰恰是完成创作的关键。我们做‘阿勒泰’就是想把广袤中国土地上各式各样的故事介绍给观众……散文成稿于2000年左右,我们采风是在2020年,相隔20年,互联网时代不可逆地扭转了年轻一代的生活,牧民也是。哪怕是内地城市,许多人也会在时代的变化中无数次怀想童年,寻找精神的原乡。”这些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对家乡的母题思考,统一了美感和网感,最终打通观众的情绪出口,达成普遍而强烈的共情。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我的阿勒泰》成功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叙事之美和人物之美融入其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股清流,成功之处值得借鉴。

为“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提供全面保障

近年,“京产剧”持续产出高质量,不断创新赛道领跑全国,满足观众期待,“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幕后扶持和引导功不可没。在全面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过程中,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不断深化完善“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管理模式,深入实施“金琅琊”人才专项工作,贯通生产创作传播各个环节,引导网络视听节目多元创作、提质升级。《我的阿勒泰》是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资助项目,相关政府部门幕后对该剧给予了全流程关注和帮扶,花真功夫培养高质量影视作品。

据悉,《我的阿勒泰》早期规划阶段,北京市广电局即看中其独特性,推动该剧在北京立项。经过三年孵化、打磨, 实现了影视改编、内容情节、叙事手段等多种创新:它拓宽了文学作品影视化的题材光谱,让散文诗式的美从“跃然纸上”到“闪耀荧屏”;将人物故事、民族情感和自然风光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布景取景、音乐插曲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以质朴疗愈的影像、轻喜的故事风格,对新疆斑斓山川大地和多彩民风民情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带领观众在“慢生活”中深度体验阿勒泰的纯粹自然,形成独特的散文美学影像。

当下,文旅和影视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日益显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接连上演。《我的阿勒泰》同样是文旅广电产业融合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一部标志性作品,是通力协作、主动作为、提前谋划、精心实施的成果。据悉,在拍摄制作播出过程中,有关部门多次指导爱奇艺与新疆文化和旅游厅、阿勒泰地区文旅局以“读一本好书、追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为主题,发起文旅联动推广计划,开发了系列文旅线路和产品,建设文旅融合新生态。剧集的播出使阿勒泰一跃成为广大剧迷的梦想之地,阿勒泰的搜索和酒店、机票预订显著增长,阿勒泰旅游热度节节攀升,提前两个月迎来旅游旺季,影视与文创、文旅等深度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破圈”“跨界”效应的融合产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崔巍

来源:青瞳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