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大生意人》简直杀穿热播榜,陈晓演的古平原在商场上连番博弈,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文┃小夏
编辑┃叙言
最近《大生意人》简直杀穿热播榜,陈晓演的古平原在商场上连番博弈,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很多观众追完都在问,古代商事经营真能这么惊心动魄。
要读懂这部剧的内核,根本绕不开古平原的原型群体徽商。
这群被清朝史料称作“徽骆驼”的商人,当年的狠劲可比剧里演的还要硬核。
徽州的地理条件被史料记载为“七山一水一分田”,这片区域涵盖如今的黄山、宣城、婺源等地,山地占比极高。
土壤贫瘠且灌溉困难,农耕生产根本无法支撑当地人口。
明清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徽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三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句民间俗语,道尽了当年徽州人的无奈。
本来想靠着种地安稳度日,但后来发现连温饱都成问题。
无奈之下,很多徽州少年刚过十三四岁,就被迫跟着亲戚外出谋生。
史料中记载的汪氏少年,便是14岁随舅父远赴苏州涉足商贸。
他们离家时大多身无分文,只能从最底层的小商贩做起。
长途贩运货物时,既要躲避沿途风险,又要忍受食宿简陋的艰辛。
“徽骆驼”的称号,就是对这份坚韧的最好诠释。
这种在绝境中求生存的拼劲,放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让人敬佩。
徽商的吃苦耐劳并非空谈,货物运输在古代全靠人力和畜力,他们常常要往返千里。
山路崎岖难行,风霜雨雪都是家常便饭,但没有任何人选择退缩。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刻进了每个徽商的基因里。
《大生意人》里的古平原,无论被打压多少次都能重新站起。
这并非编剧的虚构,而是徽商真实的生存状态。
他们在异乡立足时,要面对当地人的排挤,还要应对商贸竞争中的各种陷阱。
忍辱负重成了必备技能,很多生意都是在一次次妥协与坚持中逐渐做大。
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现在的创业者,不也常常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徽商当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坚韧的意志往往比一时的运气更重要。
并非所有努力都能立刻看到回报,但长期的坚持总能换来转机。
徽商最独特的地方,在于“贾而好儒”的经营理念。
很多徽商本身就是科举不顺的秀才,转行投身商贸后,依然保持着对文化的重视。
还有不少人发财后,会大力资助书院建设。
徽州历史上曾出现过120多所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都在其列。
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以儒术修饰商贸活动,凭借诚信经营和人脉积累,垄断了当时的丝茶贸易。
徽商们将儒家的道德信条融入商业运作,“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行规被写入家族祖训。
这种诚信为本的经营方式,让他们在市场中建立了极好的口碑,这种经营逻辑放在今天依然超前。
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官府的规章制度,也能制定出更完善的商业规则。
票号的记账体系,就是徽商运用文化知识的成果。
与只看重短期利益的普通商贩相比,徽商的长远眼光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乾隆年间,徽商的财富达到了顶峰。
《徽商》一书考证,当时徽商的总资本约在7000万至8000万两白银。
而清朝全盛时期的年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左右。
如此规模的财富,足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
徽商垄断了当时的多个核心产业,盐业贸易中,两淮盐商掌控着全国70%的市场份额。
茶叶、木材、典当业等领域,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负责接待的正是这群盐商。
瘦西湖行宫由他们出资修建,耗费的白银多达百万两。
他们积累财富后,并没有只顾着自己享受。
很多徽商选择反哺家乡,徽州的牌坊、祠堂、桥梁,不少都是由他们资助修建的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典范。
与晋商相比,徽商重文化,晋商重诚信,两者共同构成了明清商帮的核心力量。
晚清时期,盐业改革和通商口岸的开放,让徽商的传统贸易受到冲击。
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但他们留下的商业遗产却影响深远。
再回头看《大生意人》,古平原的那些手段突然就有了历史依据。
徽商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投机取巧。
地理环境的逼迫让他们拥有了坚韧的意志,文化知识的加持让他们具备了长远的眼光,诚信经营的理念让他们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这群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徽骆驼”,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明清时期的商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传奇,往往是在绝境中创造的。
如今的创业者,或许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毕竟,诚信、坚韧和长远眼光,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是成功的关键。
看完这部剧再了解徽商的历史,不得不说,每一部好的历史剧背后,都藏着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真实故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