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葛美霞的故事,表面是三角情感,往深里看,其实是一个女人用一生死磕“体面生活”的过程。很多人看《父母爱情》时,只记住了安杰的优雅和江德福的深情,却忽略了在岛上另一头,葛美霞也在拼命往上够,想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一方亮堂日子。在安杰没上岛之前,这个小岛的主角一直是她。她是渔霸之女,出身不讨喜,却偏偏长了一张让人忘不掉的脸。岛上的妇女们表面排挤她,背地里谁不承认一句“真好看”。男人这边就更明显了,尤其是老丁,打心眼里想和她结婚生子,要不是王振彪横插一脚拦着,德华多半真就要打光棍。说到底,她不是一个“恋爱脑”角色,她
葛美霞盯上的从来不是爱情,安杰的生活像一面镜子,王振彪提亲那天她终于不再等
葛美霞的故事,表面是三角情感,往深里看,其实是一个女人用一生死磕“体面生活”的过程。很多人看《父母爱情》时,只记住了安杰的优雅和江德福的深情,却忽略了在岛上另一头,葛美霞也在拼命往上够,想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一方亮堂日子。
在安杰没上岛之前,这个小岛的主角一直是她。她是渔霸之女,出身不讨喜,却偏偏长了一张让人忘不掉的脸。岛上的妇女们表面排挤她,背地里谁不承认一句“真好看”。男人这边就更明显了,尤其是老丁,打心眼里想和她结婚生子,要不是王振彪横插一脚拦着,德华多半真就要打光棍。
换个角度看,当时的葛美霞,其实已经拿到了一手“还不错”的牌:年轻、漂亮、有文化,在岛上妥妥独一份。要是她愿意随便嫁一个,按部就班过日子,衣食不愁问题不大。偏偏她不认这套,她心里的那杆秤,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停在“将就”上。
真正改变她的,是第一次踏进安杰家的那一刻。那天在井边打水,她帮了安杰一个小忙,安杰转头就大方邀请她去家里坐坐。看似普通的一次串门,直接把葛美霞的人生三观给掀翻了。
走进那座家里时,她看到的不是一个普通军人妻子的住处,而是一整个“电影画面”砸过来:房间布置得像小洋楼,丝绸衣裳一件接一件挂着,院子里花香绕着风转,屋里摆着西式咖啡桌椅。喝咖啡这事,对岛上人来说几乎等同做梦,可安杰就这么自然地坐在里面,好像生来就该这样生活。
这一下,真正戳到葛美霞痛处。她突然意识到,同样是“出身不太好”的女人,同样是嫁人过日子,命运差距怎么能大成这样。一个要看人脸色活,一个却能挺直腰杆,精致得像杂志里翻出来的人物。把这个差距撑起来的,是江德福的肩膀,也是安杰那句“我就要这样活”的底气。
从那以后,她看安杰就不只是羡慕那么简单了。她看的是模板,是参照,是一条自己可能够得着的路。她心里有过一句狠话:“哪怕只过一天安杰那样的日子,也值了。”这不是说说而已,她后面的选择,全都往这句话上靠。
她的择偶标准,从来没往下调过。哪怕周围人都觉得她“眼光高、不现实”,哪怕年龄一天天往上走,她就是不肯随便抓个人成个家了事。她清楚知道,自己要的不是一个能跟她对付日子的男人,而是一个可以帮她从底层生活里抽出来的人,让她住上大房子,穿上体面衣服,被人尊重。
有一阵子,她以为这个人会是老丁。她把感情压在他身上,给了真心,给了期待。结果老丁卡在自己的算计里,不敢为她迈那一步。换成别人,可能会吵闹、会拉扯、会死缠烂打,她没有,她干脆收心,算了这一笔账,转身接着一个人往前走。那种“自己难受,但绝不掉价”的劲儿,很多人学不来。
等到她熬到40岁,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还没成婚的女人,要扛的眼光和闲话可想而知。可她依旧没改口去说“随便吧”。别人看她是固执,她自己心里清楚,这是在给自己守最后一份底线:宁可精致地单着,也不愿当个围着灶台转、一窝一窝生孩子的“兔子”。
转机落在一个很多人都觉得“不体面”的时间点上:王振彪的妻子去世。很多观众再回头看前面的细节,会发现这个男人对葛美霞的心思,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按捺不住了。那时候他老婆还在,他又是岛上的司令,身份摆在那里,外人以为他是从政治影响出发不让老丁娶她,但从后面剧情看,他自己的私心也不轻。
他对葛美霞的好,不是突然生出来的,多多少少带着早年那点“歪心思”。等到妻子离世,名义上没了牵绊,他几乎没拖多久就向葛美霞求婚。求婚速度快得有点冒进,她答应得也干脆。她心里明白,这一答应,不是因为多爱,而是因为看清了这个男人能给她什么。
高位、稳定、体面,这三个词,对葛美霞来说,比“轰轰烈烈的爱情”好用多了。通过这桩婚事,她终于从底层的泥里抽身出来,住进宽敞房子,有人伺候她的生活起居,可以闲庭信步去喝咖啡、吃点心、散步聊天。她曾经隔着窗户看安杰拥有的一切,现在轮到自己伸手摸到了。
和她一对比,德华的婚姻就显得格外辛苦。德华为老丁拼了命地付出,爱得死心塌地,最后如愿结婚,可婚后生活呢?照顾老丁的小儿子四样,还要替四个继子看孩子,忙得团团转,连胳膊受伤都不敢休息,怕继子们挑她毛病。老丁享福享了一辈子,前后两任妻子都把他供成大爷,她们却把自己的好时光搭进去。
葛美霞那边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婚后王振彪处处退让,对她百般呵护,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吓着她。这位堂堂岛上司令,会为了她专门跑远路去城里买老字号点心,回来递到她手里,陪她散步,陪她聊天,把她当作一个需要被珍视、被哄着的女人,而不是免费保姆。
很多人爱拿“嫁给爱情”当终极标准,可放到葛美霞身上,这个标准有点苍白。她那一辈子,遇到过心动,遭到过辜负,看清过人心以后,做了一个很冷静的选择:不追虚的,只看“硬件”。安稳的生活、体面的身份、被当回事的尊重,这些在她眼里,比情话扎实。
站在她的角度,和德华相比,她确实活得轻松一些。德华是嫁给了爱情,却在琐碎里磨掉了自己;她未必嫁给爱情,但嫁给了一个愿意托举她的人。有人说她现实,可她的现实撑出了她的安全感,这一点,旁人替代不了。
很多人会问,一个女人一辈子坚持高标准,值得吗?葛美霞用自己的路给出的答案挺直接: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等来那一天,但只要她等到了,前面那些孤独的年头就不算白扛。她没有怨天尤人,也不拿出身当借口,而是死死守住那条“我得体面活”的底线,直到机会真的落到手里。
说到底,她不是一个“恋爱脑”角色,她更像一个被时代压了一头,还不肯弯腰的女人。安杰点亮了她心里那盏灯,她用40年时间,慢慢往灯下走。等站稳那一步,她回头看那些年错过的、犹豫的、心疼自己的夜,大概也会承认一句:幸好,当初没随便嫁了。
来源:坐观体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