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你在嗑CP,其实你在凝视资本的深渊。朋友们,聊个五毛钱的,你们看短剧,是不是就好那一口工业糖精,看到男女主眉来眼去就觉得人生圆满了?什么“曾辉韩雨彤不结婚很难收场”,什么“李柯以王培延女强男弱好般配”,排行榜一拉,数据一上,多巴胺一分泌,齐活了。你真以为这是月老在数字时代搞KPI,牵的是钢筋水泥里的红线?你看到的每一对爆款CP,根本不是什么神仙爱情,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针对现代人情感空窗期的“产品路演”。这整个短剧CP生态,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亲密关系模型A/B测试实验室”。你每一次“嗑到了”的尖
你以为你在嗑CP,其实你在凝视资本的深渊。
朋友们,聊个五毛钱的,你们看短剧,是不是就好那一口工业糖精,看到男女主眉来眼去就觉得人生圆满了?
什么“曾辉韩雨彤不结婚很难收场”,什么“李柯以王培延女强男弱好般配”,排行榜一拉,数据一上,多巴胺一分泌,齐活了。
打住。
你真以为这是月老在数字时代搞KPI,牵的是钢筋水泥里的红线?
别傻了。
你看到的每一对爆款CP,根本不是什么神仙爱情,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针对现代人情感空窗期的“产品路演”。
这整个短剧CP生态,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亲密关系模型A/B测试实验室”。
你每一次“嗑到了”的尖叫,每一次为“售后营业”花的钱,都不是在为爱发电,你是在用你的注意力投票,告诉背后那群拿着PPT和K线图的产品经理:哪一款“情感罐头”最畅销,哪一种“爱情人设”最值得规模化量产。
这套打法,比你想象的要精密得多,它完美复刻了硅谷最流行的“精益创业”模型。
第一阶段,叫“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测试。
你看那些刚冒头、合作一两部剧的CP,比如原文里提到的陈添祥和岳雨婷,主打一个“颜值盛宴”。
这就是最基础的MVP版本,产品逻辑极其简单粗暴:颜值。
这是“爱情”这个产品最外显的包装。
平台把他们推出来,不是为了让你相信爱情,而是为了测试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当今市场,单靠“视觉系”这个单一卖点,还能不能打?
用户反馈如何?
转化率高不高?
要不要追加投资,比如让他们合作个现代剧,看看能不能拓展“产品线”?
还有像刘念何聪睿这种,线下暧昧,线上不清不楚,你以为是青春悸动?
拉倒吧,这在产品术语里叫“公测与灰度发布”。
故意制造不确定性,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和猜测欲。
每一个“他们是不是真的一对了”的讨论,都是一次免费的用户调研。
产品经理躲在屏幕后面,看着数据后台,分析用户情绪曲线,判断这款“悬疑式恋爱产品”的市场潜力。
他们不是在谈恋爱,他们是在进行一场低成本的用户需求验证。
第二阶段,是“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Product-Market Fit)”。
当MVP测试成功,证明某个方向有搞头之后,资本就会开始砸钱,进行深度开发,试图找到最能引爆市场的那个“G点”。
这就出现了不同的产品矩阵。
比如于龙和杨咩咩这种“大叔萝莉”组合。
这根本不是什么“一个愿宠一个愿享受”,这是一个极其精准的“细分市场切入”策略。
产品经理们通过大数据发现,市场上存在大量渴望被照顾、向往成熟男性魅力的年轻女性用户,以及一批有“养成系”情结的观众。
于是,“大叔萝莉”这款产品应运而生。
它的用户画像极其清晰,痛点极其明确,提供的就是一种“被宠溺的安全感”和“跨越年龄的浪漫幻想”的情绪价值。
这是一款小众但用户粘性极高的“定制化情感解决方案”。
而曾辉和韩雨彤,则是另一个维度的极致。
他们已经不只是短剧CP了,他们是“情感消费品”里的“硬通货”和“蓝筹股”。
从线上甜到线下,从戏里爱到戏外,参加活动明星见证。
这套操作,在商业世界里叫什么?
叫“构建品牌护城河”。
他们把“爱情”这个虚无缥缥的概念,做成了一个可供大众围观、消费、信奉的实体。
他们的每一次合体,都是一次品牌价值的重申;他们的“不结婚很难收场”,就是给所有“情感股东”派发的最高股息承诺。
他们卖的已经不是CP感了,他们卖的是一种“确定性”,一种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原来真爱还存在”的心理安慰剂。
当然,最牛的,也是今年最大的增长点,是像李柯以和王培延这种“女强男弱”模式。
怎么说呢,这个打法就非常离谱,但又特别香。
为什么?
因为它精准地踩中了时代的情绪脉搏。
过去,爱情产品的剧本都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本质是满足女性对“被征服、被保护”的幻想。
但现在,时代变了,女性自我意识崛起,大家烦透了傻白甜。
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在现实里当牛做马,卷生卷死,她们下班后需要的不是另一个爹,而是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懂得示弱、甚至能被自己“拿捏”的伴侣。
于是,“女强男弱”这个“颠覆式创新产品”就诞生了。
李柯以在剧中霸气侧漏,王培延被治得服服帖帖还爱得不行。
这剧情,你以为是编剧的脑洞?
不,这是产品经理对用户访谈报告的完美复刻。
它提供的核心价值是“掌控感”和“情绪舒压”。
每一个被甲方、老板、KPI折磨得身心俱疲的打工人,都能在李柯以身上投射自己“大杀四方”的幻想,在王培延身上找到那个“无论我怎么样都爱我”的理想伴侣模型。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爱情了,这是“赛博情绪按摩”,是“精神SPA”。
说真的,这种女霸总配小奶狗的设定,谁看了不迷糊啊?资本家比我们自己都懂我们。
所以你看,整个短剧CP产业,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实验室。
不同的CP组合,就是不同参数的实验组。
他们测试颜值、年龄差、性格互补、权力关系……所有这些变量,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找到那个能让最多人心甘情愿掏出时间和注意力的“黄金配方”。
我们以为自己在消费故事,实际上,我们自己才是被消费的那个。
我们的情感需求被数据化,我们的喜好被标签化,我们的幻想被产品化。
然后,平台再把这些“情感产品”精准地推送给我们,形成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这很可悲吗?
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事儿充满了后现代的黑色幽默。
在现实中,我们越来越难建立真实而深刻的亲密关系。
我们害怕付出,恐惧伤害,计较得失。
于是,我们把对理想爱情的全部投射,都外包给了这些经过精心计算的“CP产品”。
我们购买的,其实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情感体验。
我们嗑CP,就像在看一场别人替我们谈的、永远不会BE的恋爱。
这或许是这个原子化时代里,我们能拥有的最经济、最安全的慰藉了。
他们负责表演爱情,我们负责感受虚假的美好。
怎么看,这都是一笔公平的交易,你懂吧。
来源:叶叶追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