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关数据显示,《还珠》首日播放量突破4500万,微博热度指数在开播首日突破6900万,刷新短剧热度峰值纪录。与此同时,该剧首周刷新芒果TV站内播放量、用户规模、会员拉新等短剧新高,连续多日霸榜猫眼短剧有效播放量日榜和热度日榜,并获得乐事、百岁山等品牌的商业植入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11月24日,短剧《还珠》正式收官。
相关数据显示,《还珠》首日播放量突破4500万,微博热度指数在开播首日突破6900万,刷新短剧热度峰值纪录。与此同时,该剧首周刷新芒果TV站内播放量、用户规模、会员拉新等短剧新高,连续多日霸榜猫眼短剧有效播放量日榜和热度日榜,并获得乐事、百岁山等品牌的商业植入。
截至目前,《还珠》在芒果TV站内的播放量已超过8.4亿,并仍在不断攀升。
这是长视频平台短剧罕见的现象级成绩,更关键的是,它恰好回答了过去一两年业内持续讨论的问题——短剧到底能不能“吃老本”?经典IP是否适合被压缩成分钟叙事?
从《还珠》的结果来看,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能,但绝不仅仅是依赖情怀,而是建立在短剧叙事逻辑基础上的“激活式复用”。
用短剧“激活”老IP
短剧《还珠》能够获得远超预期的市场反响,在我们并不是单纯依靠情怀或库存IP本身的热度,而是踩中了短剧当下的关键情绪触点。
首先,《还珠》天然具备横跨三代人的共同文化记忆。
作为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国民级作品,《还珠》在情绪浓度、角色辨识度和代际记忆上的优势是许多IP难以比拟的。这种跨代识别度让短剧版本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其次,《还珠》短剧的改编方式,找到了与短剧节奏的最佳“契合点”。
剧集使用了当下年轻观众熟悉且高接受度的“穿书+生存”设定,以当红女星林岁岁意外坠机穿越到“还珠世界”为主线,当她必须通过修复剧情才能回到现实世界时,观众也自然跟随她的视角重新进入这部经典作品。
“穿书”提供了天然的第三视角,可以绕开角色争议、避开情怀压力,又能建立短剧最擅长的“爽感机制”。这是短剧化老IP最可复制、风险最低的改编手法之一。
在故事里,小燕子、紫薇等一众经典角色变成配角,观众借助林岁岁的第三方视角来重温经典剧集,同时通过与慎刑司郎中景渊的爱情线获得新的观感。
而这样的设定让观众既能看到熟悉的角色符号,又不会因为短剧的内容改编影响对原剧观感。除此以外,短剧叙事的强节奏、高浓度情绪浓缩又能让观众持续感受到情节的爽感,从而形成一种“情绪即刻命中”的观看体验。可以说是找到了国民IP的正确应用方式。
更关键的是,《还珠》的成功也与当下内容传播机制密切相关。
例如芒果TV作为长视频平台对这部标杆式大IP短剧进行了足量资源倾斜,让其在站内首页、热榜、推流中获得较高曝光。同时在芒果站内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短剧《还珠》也进行了足量的剧宣动作,为这部作品保持了持续的热度。
在这一意义上,《还珠》并不是老IP在新内容形态下的被动复用,而是一次基于短剧逻辑的“重构式激活”。当短剧叙事找到了与经典IP相容的方式,“吃老本”不仅可行,而且可能成为短剧行业新的增长杠杆。
寻找短剧赛道的“可控风险”
事实上,自从短剧行业迈入快速增长阶段后,大IP短剧化便从未降温。从周星驰与抖音的短剧合作,到《仙剑》《轩辕剑》《武林外史》等经典作品的短剧改编,再到《折腰》《香蜜》《庆余年》等热门长剧的短剧衍生,IP改编已成为各方共同押注的方向。
与十多年前的影视IP热不同,这一轮IP短剧化的动力来源更偏向平台逻辑,也更加符合短剧生态的生存需求。
对长视频平台而言,短剧承担的是增长指标压力下的“生态激活器”。
会员拉新、用户留存都处在结构性瓶颈期,而短剧作为制作周期短、成本可控、转化效率高的新内容形态,被寄予了“补增量、保活跃”的期望。
相比投资一部大体量长剧项目,短剧改编经典IP在营销成本、用户认知与付费转化上具备天然优势。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出具有知名度的项目,迅速吸引沉默用户回流,从而提升站内数据表现。
对许多长视频内容方来说,成熟IP短剧化则是进入行业的“低风险试水”。
于长内容方而言,短剧是他们既想“拿下”却又缺乏经验的新内容形态,而IP短剧化恰恰是一条捷径,能帮助剧方在较熟悉的叙事框架中积累经验,同时在短剧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拉高成功概率。
换句话说,平台与内容方虽然动机不同,但都指向短剧行业共同的核心需求——短剧需要更多“可控风险”的内容形态。
IP短剧化因此不会是一阵风,而是短剧生态结构性调整下的必然选择。
“老本”不是人人可吃
尽管《还珠》的成功给予行业足够信心,但它的路径并不能轻易复制。
就在《还珠》热度攀升的同时,短剧版《武林外史》在上周正式上线,但声量远不及预期;而短剧版《仙剑三》从官宣开始就因选角不被认可而遭遇大量差评。类似的“高调官宣、寂静收场”的大IP短剧并不少见。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IP的情绪滤镜是一把双刃剑。
越是经典的角色,观众对其期待越高,对偏差的容忍度越低。短剧版《仙剑三》选角风波就是典型案例——角色气质与原作偏差导致的争议被社交媒体迅速放大,形成持续性舆论。
第二,改编方式能否具备当下性与合理性,是破圈关键。
《还珠》采用“穿书”方式既保留经典,又创造新故事,实现了短剧逻辑与原IP逻辑的统一。而《武林外史》将大男主叙事硬转为大女主模式,虽然在“爽点逻辑”上有所提升,但对原作受众造成了错配与割裂,难以实现双向满足。
第三,现象级项目需要“窗口效应”。
《还珠》的成功是IP价值、平台资源、叙事模式、社交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因此,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窗口案例”,而不是可被快速复制的固定范式。
不过,《还珠》的经验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例如,“穿书+NPC化原角色”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情怀压力,未来可能成为大IP改编短剧中最具可复制性的改编策略之一。
结语:
短剧行业的翻拍潮仍会持续,平台对“高识别度内容”的需求短期内不会降低。但无论是热度爆发的《还珠》,还是那些默默上线又沉寂的大IP短剧,都在向行业证明一个事实:
真正决定IP在短剧赛道能否“再爆一次”的,从来不是IP本身,而是情绪触点是否命中当下、叙事方法能否年轻化、角色结构是否适配短剧节奏。
短剧要“吃老本”,但必须找到自己的“新吃法”。
来源:荧屏咖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