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十二重镜像牢笼:当“文化工业”扼杀创意灵魂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8 11:14 1

摘要:满屏的莫兰迪色系、韩式平眉、仿日式和风,看似精致实则抽空了历史与地域的魂魄。正如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当不同剧集共用同一套美术模板,当特定题材剧作固守固定色彩搭配,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学进阶,而是文化自信的集体塌方。

当下国产网络影视剧看似百花齐放,实则陷入一场深刻的同质化危机。从服化道到叙事内核,十二重怪现象如同镜像牢笼,将创作自由禁锢在流量的枷锁中。

满屏的莫兰迪色系、韩式平眉、仿日式和风,看似精致实则抽空了历史与地域的魂魄。正如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当不同剧集共用同一套美术模板,当特定题材剧作固守固定色彩搭配,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学进阶,而是文化自信的集体塌方。

演员的"信念感"正在被"数据感"取代。程式化的表情组合成为演技通货,原声台词竟成行业标杆。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预警的"人的异化",正在影视圈残酷上演——当表演沦为可复制的技术动作,艺术最珍贵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

数十集讲不清一个简单故事,三句话能说明白的误会要拉扯多集。这不只是叙事效率问题,更是创作伦理的失守。《诗经》有云:"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当制作方用套路替代真诚,用算法取代灵感,得到的只能是如簧巧言,而非动人心魄。

相似的配乐在不同剧集中自我复制,悲欢离合全靠背景音乐强行催谷。阿多诺曾批判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特征,如今在影视配乐中完美应验——当音乐不再承担叙事功能而降格为情绪开关,艺术的整体性便土崩瓦解。

特定类型剧陷入固定套路,职场剧离不开固定冲突模式,大女主逃不脱固定成长轨迹。这令人想起苏轼的警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实本应如此丰富,为何我们的剧集却只剩单一视角?当创作成为流水线生产,艺术最珍贵的"灵晕"便消失殆尽。

部分历史题材之后,鲜有剧集能真正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叙事动力;某些文旅融合剧之后,地域文化推广仍停留在景点打卡层面。孔子曰:"礼失求诸野。"当创作脱离真实的民间土壤,又怎能指望它反哺文化经济?

先进影像技术、电影级镜头、顶级特效——这些技术外衣包裹的可能是苍白的内核。本雅明曾言:"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丧失了其光韵。"当技术成为遮羞布,内容创新反而被忽视,这是买椟还珠的当代演绎。

要打破这十二重牢笼,需要制作方重拾"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早就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国产剧需要的不是盲目跟风国际潮流,而是扎根中国土壤的创造性转化。

当我们抱怨观众审美下沉时,更该反思:是谁先用工业化糖精喂养市场?是谁把本应"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递,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文化快消?

破局的关键,在于重建对艺术的敬畏。让镜头回归记录时代的使命,让台词承载生活的质感,让人物折射复杂的人性。唯有如此,国产剧才能从流水线商品,升华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备忘录。

评论作者:易白,社会学者,电影、音乐厂牌发起人。文艺创作“30年+”,诗、文、歌、画、影、音等作品,累计在各级各类比赛百余次获奖。

来源:中联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