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单元剧《去天尺五》中,士族县尉韦韬的刀斩向商人时,他劈开的不仅是剧情线索,更是观众对历史叙事的信任底线。11月28日,这部豆瓣开分8.1的剧集被推上风口浪尖,唐诡3美化特权话题下聚集了超过10万条争议性评论,有观众愤怒指责剧本将门阀特权浪
当《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单元剧《去天尺五》中,士族县尉韦韬的刀斩向商人时,他劈开的不仅是剧情线索,更是观众对历史叙事的信任底线。11月28日,这部豆瓣开分8.1的剧集被推上风口浪尖,唐诡3美化特权话题下聚集了超过10万条争议性评论,有观众愤怒指责剧本将门阀特权浪漫化,亦有粉丝辩护称其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复杂性。
剧中,代表士族荣耀的阀阅被商人何弼砸毁后,韦韬与杜玉以连环杀人践行私刑,最后杜橘娘用金粉修复石柱的镜头,被质疑为对特权体系的隐性礼赞。而女性角色韦葭被下药、凌辱至疯癫的遭遇,更被指沦为推动男性复仇的工具性符号。
《去天尺五》单元开场于长安城南韦杜两家出土的北朝阀阅石柱。这些记载士族功业的立柱,迅速成为阶层对峙的战场。商人何弼扩建会馆时挖出石柱,下令砸碎并扬言“嵌于台阶任人践踏”,而韦韬设宴只邀“五姓七望”子弟观赏阀阅,将狄公弟子苏无名拒之门外——剧集用密集的符号碰撞,构建出等级森严的唐代社会图景。
韦韬与杜玉以“士”字为标记连环杀人,虽最终伏法,就刑前“尊严源于诗书”的遗言与石柱修复仪式,却使私刑蒙上悲壮色彩。豆瓣网友“唐史爱好者”指出:“这种叙事将结构性矛盾简化为个人道德对决,士族的刀沾染鲜血后,反而被镀上了金色光晕。”
韦葭的命运成为另一重争议焦点。这个被丈夫下药献给权贵、疯癫后仍背诵家族阀阅的女性,其苦难在剧中主要功能是激发士族男性的复仇怒火。当她穿着嫁衣反复追问“嫂嫂,我今天嫁谁”时,疯癫背后的性别悲剧被压缩为情节推进的催化剂。
官方通稿强调裴喜君凭画技探案、褚樱桃说出“我养你”等“女性觉醒”设定,但韦葭遭受集体凌辱的细节描写,却与这种进步叙事形成撕裂。社交媒体上,有观众质疑:“当女性的身体成为阶层斗争的祭品,所谓独立人设不过是空中楼阁。”
《去天尺五》试图探讨的士庶矛盾,在观众间激起价值观的对撞。支持者认为,韦杜二人为妹复仇的决绝,展现了唐代士族“临之受之”的风骨;批评者则抨击剧集存在“阶级跪舔”倾向——商人被塑造成全员恶棍,而士族的暴力行为却获得情感谅解
这种对立体现于数据层面:该单元在豆瓣短评区收获超过5000条“本季最佳”的赞誉,同时亦有38%的观众打出三星以下评价。知乎答主“青梧”写道:“剧集对门阀政治的描写,仿佛带着对失落贵族时代的乡愁,这与当代平民史观产生尖锐冲突。”
第三季将探案主线嵌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权斗漩涡,八个单元案件均与朝堂博弈深度捆绑。但权谋线的扩张挤压了推理空间:在“成佛寺的哭声”单元,少女舞阳像接力棒般被多名反派倒手,母亲认尸不看身体特征仅凭衣物,这类逻辑漏洞引发“注水”批评。
与前两季“三集一案”的紧凑节奏相比,本季案件平均拉长至八集以上。苏无名的推理戏份被削减,破案更多依赖反派自白或偶然发现。对此,编剧团队曾透露承受“增加爱情线”“每集三个反转”的外部压力,但观众并不买账:“悬疑剧的根基是逻辑,而非工业糖精。”
剧组耗资3000万元实景复原长安108坊,朱雀大街地砖纹路、女性不戴耳饰的唐代习俗均经考据。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题写“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墓志铭的历史场景还原,更被文史爱好者称为“神还原”
当卢凌风与李奈儿在悬崖边上演慢镜头搂腰旋转时,老观众回忆起第二季结尾他与裴喜君那个克制的拥抱——如今这种“默契”被偶像剧套路替代。与此同时,卢凌风对苏无名的刻薄言论(如斥其写书“有辱师门”),让该角色收获“唐犟宗”绰号。
《唐诡3》陷入热度与口碑的悖反。爱奇艺站内热度4天破万,云合数据单日市占率高达29.2%,商业上吸引40余个品牌投放。但豆瓣评分从第二季8.6滑落至本季最低点5.,尤其在“白泽的踪迹”单元骤降至6.3分。
第23集片尾打出“特别鸣谢:四方诡友”字样,实现剧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但社交媒体同时涌现“弃剧”声浪,超过50%的短评包含“失望”“注水”等关键词。一位从第一季追更的观众留言:“我们怀念甘棠驿里小人物的悲欢,如今却只能在士族的荣耀梦中寻找共情。”
当镜头定格于修复完毕的阀阅石柱,金粉在阳光下闪烁如初,现实中的争论却远未终结。一位网友在剧评区抛出问题:“如果韦葭的苦难必须通过士族的刀来洗刷,这是否意味着底层救赎永远需要特权阶层的恩赐?”这条留言获得超过3000次点赞,却无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历史中的石柱可以被金粉覆盖,但现代社会的“无形阀阅”,又该由何种力量来拆解?
来源:马力影视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