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狐狸先森:“好人得好报”?一种危险的错觉
在电视剧“水龙吟”里,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剧中的正道魁首,中原剑会剑主邵延屏的关门弟子,善锋堂堂主钟春髻。在中原剑会的议事堂上,因为坚持为被所有人误认为反派的唐俪辞辩解,而和剑会其他几位长老起了争执。
于是长老们集体对钟春髻发起责难,不但指责钟春髻能力不足,还对攻击他出身低微,并要求邵延屏撤掉钟春髻善锋堂堂主的职位。而邵延屏虽然相信自己的徒弟。但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徒弟的话,又制止不了徒弟和长老们争执。最后只能接受长老们的要求,撤掉了钟春髻的堂主位置。
钟春髻回到善锋堂收拾东西搬家,邵延屏来安抚自己受了委屈的关门弟子。钟春髻委屈地对师父说,“我没做错事!”
而邵延屏却回答:“我跟你说要做对的事,但没有说做了之后不用付出代价。”
我们很多人都和钟春髻一样,无法接受“做好事还要付出代价”的逻辑。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人得奖励,坏人受惩罚”。
其实这原本是社会管理层为了保证社会秩序,鼓励人们多行善、少作恶,而给人们灌输的价值观。因为我们的世界,并没有一个超然世外,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主”,在制定和执行关于善恶的标准。但是当一个观念被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之后,它就会在我们的思想里生根发芽,变成某种“看上去”不可违抗的自然铁律。
因此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之所以愿意选择做对的事情。或者像钟春髻一样,希冀于靠“当好人”来获得利益,又或者是畏于“当坏人”的可能招致惩罚。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好人得奖励,坏人受惩罚”,就像“人活着就得不停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我们很少会去质疑,甚至都很少有意识去感知这个观念的存在。
但也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总是默认“好人得奖励,坏人受惩罚”规则会自然地产生作用,因此当我们面对自己“做了好事,却被人指责”的情形时,我们大多数人也会和钟春髻一样,感到愤怒,和无法接受。
但如果真的这个世界必须严格执行“好人得奖励,坏人受惩罚”才有人当“好人”。那么所谓“好人”所做的一切,不过只是一种功利的选择,而不涉及“好坏”或“善恶”,更无关于他内心的道德品质。
好人之所以要做对的事情,不是为了“当好人获得奖励”,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哪怕做对的事情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有的时候代价甚至比做错的事情还要高,但依然有人坚持捍卫自己内心的信仰。
因此邵延屏后面对钟春髻说“所以做好人才难”。因为你很有可能为了坚持做对的事情,而付出更多的代价。
我并不是说“好人就应该受委屈”。但是,“不让好人受委屈”是公众和社会层面出于对“善”的向往,萌生的维护“好人”的普遍意愿,和基于这种普遍意愿而自发采取的行动。换句话说,它只能是社会公众对“好人好事”的事后评价和反馈,而不应该成为我们做好事的前置理由和动机。
因为一旦“当好人”成为一种功利的选择,则意味着我们对“当好人”的行为,是有“预期收益”。因此这类“好人”,往往是最容易动摇的。就如同钟春髻,一旦发现预期收益背离自己的预设,他们就会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种种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甚至进而全盘推翻自己对“善”的认知,而变成某种“偏执反派”。
因此通常我会建议大家,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尽量就不要勉强自己“当好人”了。因为“当好人”这码事总归是要先有所付出的,如果担心没有回报,就不要勉强自己去赌“别人一定会看到我的善举,并被我感动”了。
赌输了很气人的。
狐狸先森,资深咨询师。女性情感专家,中年猫奴。占星界知名妇女之友,指南作者,无情又狂热的刻板印象毁灭者。
来源:中华古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