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狗血”标签!微短剧提质升级,主流媒体凭什么挑大梁?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7 23:4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小石

编辑丨球球

现在微短剧是真的火到没朋友,2024年市场规模直接超过电影票房,用户数都涨到6亿多了。

之前刷到的不少微短剧都是一个套路,看多了我觉得很无聊,狗血剧情堆起来,看着热闹却没营养。

这时候主流媒体下场,可不是瞎凑热闹,反而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不一样的可能。

浙江的媒体在这方面做得挺出彩,浙报文娱拍了部《灯火阑珊处见你》,讲的是现代非遗研究者穿越回古代,和匠人一起守护淳安里商仁灯的故事。

本来想觉得只是流量生意,但后来发现制作团队真的请了非遗传承人全程跟着,道具和剧情都不敢马虎。

这部剧还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推荐剧目,里商仁灯这门快失传的手艺,也因为这部剧重新被大家关注。

以前主流媒体的宣传总有点距离感,宏大的主题加上严肃的语气,年轻人不爱看也正常。

但微短剧不一样,用强剧情和悬念把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装进去,观众追着看的同时就接受了。

就像嵊州那边拍的《越女争峰》,把越剧文化和文旅特色绑在一起,讲两姐妹传承越剧的故事,既好看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越剧,这种方式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主流媒体之所以这么拼,其实也是被现实逼的。

广告收入下滑的困境,传统主流媒体怕是最有体会,报纸广告一年就少了近三成,广告主都把钱投到数字渠道了。

而且现在政府和企业要的也不是简单曝光,而是能带来实际效果的传播。

用户这边更不用说,大家天天刷抖音快手,一天能看两个多小时短视频,谁还愿意耐着性子看长篇大论的图文报道。

如此看来,微短剧这条赛道,主流媒体是不得不闯。

光有好内容还不够,传播渠道也得跟上。

浙报文娱另一部剧《我竟是宿敌白月光·宋柚缘》,不仅在抖音、B站这些线上平台播,还上了上海和衢州的地铁站、高铁站大屏。

线上话题阅读量超1.7亿,线下也覆盖了上亿人次,常山的双柚产业和旅游都跟着火了。

这种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的方式,让主流媒体突破了以前的受众局限,终于触达到了年轻群体。

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的角色变了。

以前是报道别人的故事,现在自己成了内容的创作者和构建者。

浙江广电的“美丽浙江”账号,拍的反诈和政策解读短剧,用夸张剧情和鲜明人设圈了不少粉,不再是冷冰冰的新闻发布号,反而成了用户愿意天天追更的内容伴侣。

这种转变,让媒体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强。

赚钱的思路也跟着升级了,以前主流媒体主要靠广告和政务业务,现在通过微短剧玩出了新花样。

《回到1913》这部剧,浙报文娱和平湖文旅集团一起出品,上线72小时播放量就破了2300万。

合作双方不仅能分版权费和用户付费的钱,还打算把IP延伸到图书出版和沉浸式展览。

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比单纯的甲乙方合作靠谱多了。

未来主流媒体要想在微短剧领域站稳脚跟,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首先得守住底线,不能跟着搞狗血剧情,要发挥自己的公信力优势,拍些有温度、有内涵的作品。

浙江已经出台了30多项扶持政策,余杭还设了2亿元的发展基金,跟着政策走准没错。

技术方面也得跟上,浙江广电拍的《玉琮传说》就用了AIGC技术,很多现实中拍不了的良渚古城场景都实现了。

人才队伍也得调整,既要有会写内容的老手,也得有懂AI、会数据分析的新人。

跨界融合也是个大方向,《武陵山AI咖啡馆》就带动景区客流量涨了不少,把微短剧和文旅、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既能赚流量又能创收益。

还可以把好作品推向海外,《回到1913》《还京》都已经在国外平台播出了,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好办法。

“微短剧+”给主流媒体转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浙江媒体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找对方向,既能做出有社会效益的好内容,又能实现经济收益。

未来随着更多主流媒体的加入,微短剧行业肯定能摆脱“土味”标签,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而主流媒体也能借着这个风口,实现真正的转型迭代,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重新站稳脚跟。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