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生万物》以"土地"为名,却在艺术创作中严重扭曲历史,通过美化地主阶级、丑化农民形象、弱化土地改革必要性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展现出鲜明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创作不仅违背了历史真实,更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是对革命历史
电视剧《生万物》以"土地"为名,却在艺术创作中严重扭曲历史,通过美化地主阶级、丑化农民形象、弱化土地改革必要性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展现出鲜明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创作不仅违背了历史真实,更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亵渎,必须予以严肃批判。
一、美化地主阶级:颠覆历史真相的"洗白"叙事
1. 地主宁学祥:从剥削者到"道德完人"的魔幻转变
剧中对地主宁学祥(倪大红饰)的塑造堪称"洗白教科书":
刻意淡化剥削本质:原著中宁学祥是"彻头彻尾的地主阶级代表,贪婪冷酷,对佃农残酷剥削",而剧版却弱化其剥削行为,转而塑造为"冷峻外表下藏着温情"的矛盾体
虚构"高尚品德":设计"放粮赈灾""团结抗匪"等情节,将其塑造成"兼具家国情怀与人性觉醒的乡绅典范",完全掩盖了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占有对农民进行系统性剥削的历史本质
精心设计"良心觉醒":安排宁学祥在临终前"慷慨捐出几百亩土地给民主政府",完成从"剥削者"到"革命者"的华丽转身,最终"儿女绕膝、安然离世",仿佛前半生的罪恶一笔勾销
这种美化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更是对亿万被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的伤害。历史上的地主阶级不是"个别善良人士",而是一个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的系统性压迫阶级。据史料记载,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以上的贫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这种严重的土地不均正是中国革命的经济根源。
2. 地主费左氏:"开明地主"的虚假光环
剧中另一地主费左氏同样被美化:
将其塑造为"进步地主",主动推行"永佃权",仿佛地主阶级会主动放弃剥削特权,这与历史上地主阶级拼命维护土地所有权的真实情况背道而驰
这种"开明地主"的塑造本质上是以偏概全,用个别特例掩盖整个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暗示"地主阶级中也有好人",从而模糊阶级界限,消解革命必要性
二、丑化农民形象:对革命主体的刻意矮化与污名化
1. "铁头":从革命先锋到"暴力恶棍"的扭曲
铁头(孙绍龙饰)作为剧中农民代表,其形象被严重扭曲:
弱化革命动机:原著中铁头参加农会是为了反抗地主压迫、争取土地权益,而剧版却将其动机庸俗化为"为了娶银子""满足个人私欲",将革命行为降格为个人恩怨
刻意突出暴力倾向:过度渲染其"冲动易怒",将革命行动描绘成"纯粹的暴力发泄",暗示"农民革命不过是暴民作乱"
暗示"权力异化"必然:通过"铁头当30年村长后变得专横"的情节,暗示革命胜利后农民也会变成新的压迫者,否定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实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2. 贫农群体:从被压迫者到"劣根性代表"的丑化
《生万物》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刻画充满偏见:
将贫困归因于"个人劣根性":封四、腻味等贫农被刻画成"好吃懒做、引匪入村"的反面形象,暗示农民贫困是因为"懒惰""愚昧",而非封建土地制度的压迫,这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
放大"底层互害":刻意渲染农民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如铁头与封大脚的土地纠纷,暗示"农民的悲惨处境是自己造成的",而非地主阶级剥削的结果
这种对农民形象的丑化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严重歪曲。历史证明,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推翻三座大山"的重要力量。土地改革中,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不仅获得了土地,更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和解放。《生万物》将革命主体丑化为"暴力、自私、愚昧"的群像,实质上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人民的双重背叛。
三、否定土地改革:消解革命必要性的"阶级调和论"
1. "温情土改":淡化革命暴力的虚假叙事
《生万物》通过弱化阶级矛盾、美化阶级调和,从根本上否定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刻意淡化土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剧中几乎回避了土地改革的真实历史背景,即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而将改革简化为"权力更迭"或"个人恩怨"
美化"和平土改":通过宁学祥"主动献地"等情节,暗示土地改革可以通过地主"良心发现"和平实现,完全回避了土改是一场激烈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
弱化土改的社会意义:剧中对土改后"耕者有其田"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农民命运的描述轻描淡写,反而强调土改带来的"混乱"和"伤害",暗示土改"代价大于收益"
2. "阶级调和论":对革命理论的根本否定
《生万物》通过叙事结构宣扬"阶级调和论",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将复杂的阶级矛盾简化为"人性问题",暗示"只要人人向善,阶级压迫自然消除",这种"道德改良主义"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通过宁学祥与女儿宁绣绣、与农民铁头的"和解",暗示阶级矛盾可以通过"亲情""理解"化解,这与毛泽东同志"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直接对立
这种"阶级调和论"的本质是否定革命必要性,暗示"地主与农民可以和谐共处,不必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土地改革的合法性基础
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精英史观的复辟
1. 革命干部的"矮化"与"边缘化"
《生万物》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刻画充满偏见:
弱化共产党领导:剧中费文典作为早期共产党员,本应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却被降格为"小游击队长",最终"在一次遭遇战中牺牲",完全弱化了共产党在革命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刻意淡化革命思想影响:剧中几乎回避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将革命简化为"农民的自发行为"或"个人复仇",否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将革命胜利归功于"精英决策":通过宁绣绣等"精英人物"的个人选择来推动剧情发展,而非通过农民群众的集体觉醒和斗争,体现出鲜明的精英史观,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背道而驰
2. 农会运动的歪曲:对革命组织的恶意丑化
剧中对农会这一革命组织的描绘尤为恶劣:
将农会描绘成"铁头个人泄愤的工具",暗示革命组织不过是"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平台"
通过铁头在农会中的"专横行为",暗示革命组织必然"变质",从而否定整个农民革命运动的正当性
完全回避了历史上农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发动农民、教育农民,为土地改革奠定群众基础的重要历史作用
这种对革命组织的丑化和对革命领导的弱化,实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全面否定。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土地改革的胜利,就没有亿万农民的解放。《生万物》将革命描绘成"暴力循环"和"权力游戏",是对革命历史的严重歪曲和对革命先辈的极大不尊重。
五、《生万物》错误倾向的政治本质: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
《生万物》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差异,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
1. 以"人性复杂"为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
该剧以"展现人性复杂性"为遮羞布,实则通过以下手段否定革命历史:
将阶级矛盾降格为"人性善恶"问题,用"好人坏人"的简单二元取代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用"个体叙事"取代"阶级叙事",用个别地主的"善行"否定地主阶级整体剥削的历史本质
通过"历史偶然论"否定"历史必然论",暗示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可循,革命并非历史必然,从而消解革命合法性
2. 精英史观的复辟与人民史观的消解
《生万物》的叙事核心是典型的精英史观:
将历史进程归结为少数"开明地主"和"精英农民"的个人选择,忽视甚至贬低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塑造"英雄救民于水火"的叙事,将农民描绘成"需要精英拯救"的被动群体,而非自己解放自己的革命主体
这种创作完全背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立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背叛
3. 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双重背叛
《生万物》通过美化地主、丑化农民、否定土改和革命,实际上是在:
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否定土地改革就是否定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合理性
消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法性:土地改革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否定土地改革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根基的质疑
破坏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否定革命历史就是否定当代中国的文化根基,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法性提出挑战
六、历史不容篡改:还原土地改革的历史真相与正义性
1. 土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正义性
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正义性:
经济正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让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雇农和中农获得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不平等局面
政治正义:剥夺地主阶级在农村的政治特权,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的主人,实现了政治权利的平等
社会正义: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为农村社会注入平等、民主的新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历史证明: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使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土地改革的成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更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否定的历史进步
七、结语:坚守历史真实,捍卫革命正义
《生万物》通过美化地主、丑化农民、否定土地改革和革命,展现出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创作不仅违背了历史真实,更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方向。文艺创作可以虚构情节,但不能虚构历史;可以塑造复杂人物,但不能颠覆历史评价;可以探索人性,但不能消解革命正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历史的尊重,不仅是对过去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担当。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尊严,让社会主义文艺真正成为"引导人民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电视剧《生万物》的错误倾向警示我们:在文艺创作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幽灵仍在徘徊,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守历史真实,捍卫革命正义,确保社会主义文艺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道路前进。
来源:五哥爱炒股又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