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红色记忆——从李铁铮与《密探》的八十年代回响说起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7 13:44 1

摘要:当八十年代的电波掠过辽沈大地,一部由江苏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合拍的名为《密探》的谍战连续剧,以扣人心弦的节奏、高密度的剧情和极具张力的光影,成为无数观众的“追剧记忆”。鲜少有人知道,那些让卧底故事更显真实的镜头语言,正出自辽宁电视台摄像师、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辽经副刊】

作者/武克敌

当八十年代的电波掠过辽沈大地,一部由江苏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合拍的名为《密探》的谍战连续剧,以扣人心弦的节奏、高密度的剧情和极具张力的光影,成为无数观众的“追剧记忆”。鲜少有人知道,那些让卧底故事更显真实的镜头语言,正出自辽宁电视台摄像师、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李铁铮之手。

他用光影为剧情铺陈张力:明暗交错的画面,藏着卧底身份的隐秘;紧扣谍战情节的紧张。多次运用倾斜动视构图、框架切角处理,加强了地下党人那种坚贞不屈,置身于敌人心脏的种种危险令观众担忧不安的环境之中,同时更增强了戏剧性悬念。他感到只有对故事的深刻理解——让观众跟着镜头走进那段特殊岁月,才能感受信仰与危机交织的力量。这便是李铁铮的专业,于无声处用画面讲故事,让《密探》的精彩不止于剧情,更定格在每一帧影像里。

他的摄影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父亲在一九四五年我党在东北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民声报》工作,《暴风骤雨》的作者周立波曾是报社的副社长。他从小就是在父亲的快门声中长大,注意在画框中观察寻找眼睛里的艺术世界。七七年从部队来到电视台,便开始了在寻像器里扑捉电视文艺影像的工作。他经历了电视的实况转播和电视节目的录制阶段,十多年的电视艺术积累使得他在新生艺术电视剧创作中如虎添翼,有了广泛的驰骋天地。

而镜头之外的他,是光荣街电视剧办公室里那个朴实的身影。八十年代初的沈阳,邻里间的熟稔从日常寒暄开始,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也在一次次工作交流中沉淀。彼时作为电视剧部摄像的他,温和谦恭、质朴平实,带着对摄影的热忱与踏实,在平凡的日常里,酝酿着一部部作品的不凡。

从文艺部开拍到电视剧部完成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到电视剧部、中心拍摄的《雪野》李铁铮不仅限于对光影的把握,还在不断学习电影新观念,加强对纪实美学的追求。诸多经典作品,都深深镌刻着他不断进取的烙印,每一部都以细腻的镜头、强烈的画面造型稿,勾勒时代风貌、传递人间温情。这份对创作的热忱,让他在事业中途毅然转型,从摄影台后走向导演台前,第一部执导作品《焦大轮子》,除了延续对光影的把控,更以质朴的镜头语言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朔造了一个不满于常规的普通农民敢于超越自我伸展自我,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勇于与命运抗争的人物形象。让平凡人生在光影中绽放力量。

此后,他转战又回到曾经工作十多年的文艺部,开创性打造电视文学栏目《三原色》,成为继江苏台之后全国第二创办电视文学类栏目,他将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让文学之美通过屏幕触达更多心灵。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在《人民日报》撰文赞扬《三原色》在电视文学节目的有益探索。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也充分肯定栏目作品,“表现了老百姓的真情,和老百姓之间的美好的感情。”“触及到了观众敏感的神经点上,因此,能引起观众共鸣”。他也曾作为辽视春晚的总导演,以专业功底与创新思维,打破主持人垄断晚会的旧模式,以“辽宁一家人”的故事首尾贯穿推进晚会。《我们的家》以小家喻大家,凸现“兴家治国”的主题,兼具温度与质感的视听盛宴。多年来在不同领域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作传奇。

这样的李铁铮,既是用镜头塑造经典的影像匠人,是跨界转型的创作强者,更是藏在光影背后,始终带着生活温度、坚守创作初心的同行人,他的每一步前行,都在为辽视的光影史,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见习编辑 王欣

责任编辑 李仁杰

责任校对 杨芳

编辑部主任 陈志鸿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