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免费微短剧市场占比已经冲到66.3%,红果短剧月活2.36亿,直接超过B站和优酷十年攒下的用户量,河马剧场月活7000万早就实现盈利。更夸张的是分账金额,头部爆款单月能赚三四百万,演员光分账就能拿百万。
红果短剧刚公布首批演员分账,王凯沐、徐轸轸等演员预估分账超百万,《好一个乖乖女》单月分账更是冲到1000万!
2025年免费微短剧市场占比已经冲到66.3%,红果短剧月活2.36亿,直接超过B站和优酷十年攒下的用户量,河马剧场月活7000万早就实现盈利。更夸张的是分账金额,头部爆款单月能赚三四百万,演员光分账就能拿百万。
免费短剧到底靠什么赚钱?核心就一个:把你的观看时长,变成平台的广告库存。你以为不用充值就是占便宜,其实你每多看一集,平台就能多赚一笔广告费。打开任何一款免费短剧App,要么是每看两集插一条90秒广告,要么是“刷剧赚金币”的套路——你看广告赚那几分钱,平台却靠着你的停留时长,向电商、游戏厂商收取高额广告费。
更狠的是定制广告剧,有平台直接标价100万一部,把剧情和产品硬绑在一起,你看得上头,其实是在被动接受广告轰炸。就像网友吐槽的“竖屏短剧根本不像剧,更像广告宣传片”,因为从一开始,短剧就是为广告变现而生的。
除了广告分账,不同平台分账套路各不相同:抖音用“保底+分成”吸引中小团队,A级短剧保底30万,超出部分再分20%;红果短剧搞“定制-版权-引入”三级体系,独家合作分账能到7:3,但要求日均更新3集以上,逼着制作方粗制滥造;还有的小平台更离谱,连账目都不给制作方看,分多少全凭“心情”。
最讽刺的是演员分账,看似百万分账很诱人,实则基础片酬在降低,本质是让演员和制作方一起承担风险,平台稳赚不赔。制作方没话语权,演员被流量绑架,最后买单的还是被剧情吸引的观众——你为狗血剧情熬夜,平台拿着你的流量换真金白银。
现在的短剧,剧情套路早就玩烂了:不是“重生复仇打脸前夫”,就是“霸总爱上底层女孩”,没有营养、没有价值,全靠强冲突、快节奏抓住你的注意力。为了让你多停留,平台逼着制作方“用数量换收益”,一部剧动辄几十上百集,每集只有一两分钟,剧情碎得像拼图,全靠广告硬撑时长。
IP续作泛滥,《十八岁太奶奶》拍到第四部,《家里家外2》赶着上线,不是内容有多好,而是IP有流量、能赚钱。观众看得过瘾,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奶头乐”绑架,把碎片化时间浪费在毫无营养的剧情里。
别以为成本低、出片快就能赚钱。短剧行业早就不是蓝海,而是红海厮杀——2025年400亿市场规模里,320多亿都是投流买量成本,小团队没资金推流,再好的剧情也没人看。平台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头部公司垄断优质资源和分账,中小制作方要么依附平台拿保底,要么赔本赚吆喝。
更重要的是内容监管越来越严,那些靠低俗、狗血、擦边球博眼球的短剧,迟早会被下架。想入局的人醒醒吧,你看到的百万分账、爆款神话,背后是无数失败案例堆出来的,没有好剧本、没有投流能力、没有平台资源,盲目跟风只会沦为韭菜。
短剧的崛起填补了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不用花几小时追长剧,几分钟就能看完一个小冲突,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的娱乐需求。而且随着市场发展,部分短剧开始走精品化、IP化路线,不再只靠狗血博眼球,这是行业的进步。
但进步不代表可以忽视问题:平台垄断分账规则、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广告轰炸影响观感,这些都是制约短剧长远发展的硬伤。如果行业一直靠“流量收割”赚钱,而不是深耕内容,迟早会被观众抛弃,再上头的套路,看久了也会腻。
你平时会看免费短剧吗?你觉得短剧赚钱神话能持续多久?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关注我,后续更多行业内幕、赚钱套路拆解,我会第一时间为你分享,一起在流量时代,看清背后的真相,守住自己的时间和钱包!
来源:招財豆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