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下40度的伊春林海雪原,摄像机在严寒中缓缓移动,陈晓饰演的古平原正拖着沉重木枷在冰天雪地中匍匐爬行。这一幕,拍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导演喊“过”时,陈晓的鞋袜早已冻僵,脸颊僵硬到说不出话。
零下40度的伊春林海雪原,摄像机在严寒中缓缓移动,陈晓饰演的古平原正拖着沉重木枷在冰天雪地中匍匐爬行。这一幕,拍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导演喊“过”时,陈晓的鞋袜早已冻僵,脸颊僵硬到说不出话。
11月25日晚,《大生意人》在央视八套开播,仅27分钟收视率即突破3.2%,创下央视八套史上最快破三纪录。四集过后,全网曝光量冲上1.1亿,话题阅读量一夜飙升。
“内娱长剧终于回宫了!”观众的这句评价,不仅是对这部剧的肯定,更是对久违的“硬核剧集”的呼唤。
开局即是王炸!当别的古装剧还在男女主浪漫邂逅时,《大生意人》直接把人扔进了 “人间炼狱”宁古塔。
清朝历史上,宁古塔并非塔,而是黑龙江一带的苦寒边疆。这里冬季零下40度,夏天蚊虫成灾,被流放至此的犯人半路死亡率高达50%。剧集一开场,陈晓饰演的古平原就因科举遭人陷害,被判流放15年。
但《大生意人》没有沉溺于苦情,而是迅速展开一场高智商博弈。两个屯的流犯为争夺“人参娃娃”大打出手,官员坐等抽成,药材商押上身家性命。
而古平原则凭借智慧,拿着官员金印当起“纠纷调解员”。
“这哪是流放?分明是职场进阶101!”网友的调侃一针见血。
剧中的“假结婚”桥段更被玩出战略高度。当窑女为脱困答应假结婚,人前矫揉造作,人后郑重鞠躬——底层小人物的清醒与挣扎瞬间“封神”。
为贴合角色,陈晓减重15斤至面颊凹陷,在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中实拍。
一场戴木枷爬行的戏,他拒绝替身,拖着20斤重的木枷在冰天雪地里反复拍摄,指甲缝里塞满冰碴。这种敬业精神,与当下一些靠替身和抠图的演员形成鲜明对比。
陈晓的表演被观众称为“整容式演技”。从流放犯的绝望到商人的果决,古平原握着金印时指关节发白的细节,都被他精准拿捏。
与老戏骨黄志忠的对手戏更是精彩:当古平原被徐管带踩在脚下,陈晓眼神中交织的屈辱与不甘,随后转为冷静算计,这一转变被网友称为“演技教科书”。
孙千也彻底撕掉“甜妹”标签。她饰演的盐帮女掌柜常玉儿,第一集就策马冲入火场救茶砖,动作干净利落。为这场骑术戏,她提前三个月训练,膝盖反复磨破结痂。
《大生意人》的“硬核”远不止于演技。剧组辗转五个省实景拍摄,历时约145天,从黑龙江伊春的雪原到安徽黄山的茶山,再到山西平遥的票号街,地域风貌与行业场景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这种对“实景质感”的执着,让宁古塔的冰封森林、安徽的古村茶山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背景板。开篇的冰河追逃戏,苍茫雪原上,徐管带弯弓射箭击中古平原肩膀,人马跌落山崖的画面,制作水准堪比电影。
服道化也值得考究。服装纹样、账本水印、算盘珠数、银票工艺等细节都力求贴近历史。道具组手工绘制了三百多张银票,每一张都仿照故宫藏品复刻,连水印和纸张纹理都一致。
《大生意人》的核心魅力在于它超越了一般爽剧的格局。当古平原说出“我不爱这个朝廷,但我爱这个国家”时,剧集格局瞬间升华。
这部剧巧妙构建了“小生意谋利,大生意谋义”的价值体系。古平原的逆袭之路,从为个人生存到为民族大义,融合了胡雪岩、乔致庸等晚清商业巨贾的特质。
剧中的商战戏更是硬核满满。晋商的“汇通天下”、徽商的“贾而好儒”、京商的“皇商特权”,四大商帮明争暗斗。盐税、茶引、漕运、票号每个生意经都有历史考据,让观众直呼涨知识。
当古平原与洋商博弈时说“生意能丢,国家命脉不能丢”,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商战的爽感,更有乱世中中国人的精气神。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共鸣,正是《大生意人》能够引爆口碑的关键。
《大生意人》的爆火,本质上是观众对“内娱长剧”创作初心的呼唤。当短剧以“三秒一个爆点”狂轰滥炸时,《大生意人》却以 “五分钟一个历史切面”的密度,让观众不敢眨眼。
曾几何时,长剧凭借宏大的叙事、丰满的人物成为国产剧的金字招牌。但近年来,部分长剧陷入“注水”怪圈:无关紧要的副线拖沓剧情,重复的情节消耗观众耐心,导致“长剧=烂剧”的偏见蔓延。
正如权威评论所言,长剧的未来在于“不慌不忙讲好中国故事”。当创作回归故事与人物的“基本功”,长剧依然能“支棱起来”,并重新赢得观众的信心与耐心。
目前,《大生意人》只播出了四集,古平原才刚刚逃出宁古塔,踏入真正的商海。后续剧情中,他还将纵横茶叶、盐业、票号,与洋商正面交锋。
当古平原说“我不爱这个朝廷,但我爱这个国家”时,镜头掠过他坚毅的侧脸,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商人的逆袭,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一幕,正是《大生意人》能够跨越圈层、引发共鸣的关键——它让“生意”不再只是逐利的工具,更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
来源:美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