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剧昃文江原本是技艺娴熟的长剧和网络电影创作者,导演吴峰原本是科班出身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创作者,两人联手进行了每集12分钟、共16集的横屏微短剧的打造。
一窑烟火起,万点琉璃明。
谁能想到,一部聚焦琉璃工艺的非遗题材微短剧在行业内外引发热议。
国庆节前,横屏微短剧《琉璃奇缘》登陆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它借用传统武侠的程式和元素,讲述了一个偷师学艺、琉璃“争霸”的故事。
编剧昃文江原本是技艺娴熟的长剧和网络电影创作者,导演吴峰原本是科班出身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创作者,两人联手进行了每集12分钟、共16集的横屏微短剧的打造。
在非遗题材剧作容易陷入同质化困境的当下,《琉璃奇缘》另辟蹊径,以独特的创作思路和呈现方式,让千年技艺在小屏幕上鲜活绽放。
2025年 11月 22日,微短剧《琉璃奇缘》研讨会在山东理工大学举行,围绕非遗影视化叙事等议题,专家与主创团队展开了研讨。
拒绝虚构套路
《琉璃奇缘》并未追随套路化创作捷径,而是凭借严谨态度、人文温度与开阔格局,让非遗故事真正走进观众心中。
对此,编剧昃文江从叙事层面分享了创作心得。
创作的根基,在于“扎根现实”的严谨态度。
作为淄博籍创作者,昃文江为还原琉璃工艺本真,曾8次深入生产一线,采访50多位匠人学者,翻阅百万字资料,最终定下“拒绝虚构套路”的创作准则。
当他看到琉璃厂将带有微小气泡、裂纹的“残次品”露天堆放,匠人对工艺的极致坚守深深触动了他,更坚定了这一创作方向。
剧中“葡萄凝霜”的烧制细节、料条选择的讲究,均源自真实匠人经验;选徒考核中“辨真假葡萄”“烧制葫芦”等情节,更是直接取材于琉璃行业的传承场景,让非遗技艺从史料中“走”到剧情里,变得可感可触。
故事的灵魂,在于“烟火共情”的温度表达。
他摒弃“霸总”“千金”的悬浮设定,转而聚焦传承人的真实困境:葡萄想当网红的迷茫、大飞接私活的无奈,折射出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生存挑战;张福海患帕金森急着传艺的焦灼、宋凯从“偷艺”到主动传承的转变,既保留了微短剧强情节的吸引力,又让人物充满生活质感。
而两代人因琉璃结下的恩怨与最终和解,更让非遗传承超越技艺本身,多了一层情感厚度,引发观众深层共鸣。
作品的高度,在于“文化共鸣”的格局提升。
为打破地域题材的局限,昃文江偶然发掘1973年中国援建马耳他琉璃厂的历史线索,随即加入意大利留学生玛利亚寻访跨国情缘的剧情。
剧中郭炳坤与贝拉的晚年重逢,既呼应了真实的中马文化交流史,又让琉璃成为跨文化对话的载体,为“文化出海”埋下伏笔。
这种将地方技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创作,让短剧不再只是“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更承载了非遗文化传播的深层意义。
从扎根现实的细节打磨,到有温度的情感刻画,再到有高度的文化表达,《琉璃奇缘》以差异化的创作路径,跳出非遗题材同质化窠臼,既好看又有意义,成为微短剧创作的一股清流。
以琉璃为核心意象
在影像呈现上,导演吴峰以琉璃为核心意象,确立了“文化传承+情感共鸣”的双核心创作理念,并以“琉璃流光溢彩却易碎”的特质作为贯穿全剧的隐喻——它既象征着爱情与亲情的珍贵脆弱,也暗喻着匠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本心的执着,让抽象的主题有了生动具象的表达载体。
为实现这一创作目标,吴峰团队从视觉设计、人物造型到场景道具,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打磨。
视觉层面,团队倾注巧思营造独特氛围。整体采用冷暖交织的色彩基调,以琉璃本身的青绿色、宝蓝色等为主色调,甜蜜场景用暖光氤氲烘托氛围,冲突时刻则以冷色渲染强化张力,通过色彩自然转换推动情感叙事;
光影运用上借鉴伦勃朗光与柔焦效果,人物特写用侧光勾勒立体轮廓,琉璃器物则借散射光捕捉万千光芒,营造出神秘梦幻的视觉感受;
构图与拍摄技术上,对称构图彰显宫殿庭院的庄重感,框架构图通过门窗屏风聚焦核心场景与人物,再搭配4K超高清拍摄与多机位运作,既生动还原了颜神古镇的烟火气,又细腻放大了琉璃烧制的细节肌理,让每帧画面都兼具纪录片的真实感与艺术片的诗意。
除了视觉层面的精雕细琢,人物塑造与场景道具的用心设计,更让文化传承充满温度。
吴峰根据老中青三代角色的性格差异量身设计造型,老一辈服饰沉稳内敛,青年一代时尚多元,且都融入琉璃配饰点睛,既贴合角色特质又呼应核心意象;
场景选取博山颜神古镇与琉璃创意园,用木质工坊、熊熊窑火真实还原琉璃行业的风貌;道具则选用十几位大师的琉璃孤品,从葡萄凝霜到鸡油黄编钟,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匠人精神;同时还将淄博美食融入剧情,让文化传承多了几分生活烟火气。
简而言之,吴峰用镜头为琉璃技艺立传,既记录了这门“火里求财”手艺的百年沧桑,也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活力,让琉璃不仅是陈列于橱窗的艺术品,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非遗传播的创新典范与未来展望
《琉璃奇缘》的成功的引发了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各位专家从不同维度解读作品价值,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认为,《琉璃奇缘》兼具“立地顶天”的特点:既深深扎根于淄博本土文化,充满生活烟火气,又通过马耳他的国际视角提升了文化高度。他指出,该剧以纪录片般的写实风格呈现非遗技艺,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支持,同时建议在传播形式上进一步优化,通过多平台展示提升作品影响力。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社高级编辑陈芳评价其为微短剧市场上的“抢眼之作”,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创新性。她认为,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贴近生活,拒绝常见套路,将非遗文化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展现了淄博琉璃文化的厚度与温度;同时也指出剧中存在部分情节处理稍显仓促的遗憾,但整体瑕不掩瑜。
山东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高级编辑许翠兰认为,《琉璃奇缘》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现实主义微短剧,符合广电总局“短剧上大屏”的政策要求。她建议进一步强化剧中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元素,通过短视频引流推广,增强剧集的感染力。
《中国艺术报》理论部主任邱振刚评价,《琉璃奇缘》是一部主题清晰、完成度高、观赏性强的作品,融合了爱情、时尚、商战、悬疑等多种类型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建议在故事线处理上更具战略性,避免最后一集的正能量表达过于直白,进一步强化角色戏份,提升剧集的戏剧张力。
总的来说,《琉璃奇缘》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创新表达。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为非遗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文化出海开辟了新路径,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作品涌现,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小树】
The End
来源:影艺独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