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圈里,钱多不一定能拍出好作品,但穷到极致反而可能逼出神作。
发现了吗?
现在的古装剧,动不动就大制作,S+,斥巨资。
结果播出来,啥也不是!
在影视圈里,钱多不一定能拍出好作品,但穷到极致反而可能逼出神作。
有些剧组穷得连盒饭都加不起鸡腿,却靠创意和诚意拍出了让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
今天就来聊聊那些“穷得坦荡”却封神的剧组,看完你可能会感叹:
原来穷不是原罪,敷衍才是!
第一的必须是《武林外传》。
这部2006年的古装喜剧,号称“用一间客栈讲完了江湖”。
剧组穷到什么程度?
主演闫妮后来回忆,拍戏时连服装都是演员自己轮流换着穿,佟湘玉的招牌红衣裳被改改就成了郭芙蓉的戏服。
场景更是寒酸,整个故事几乎全在同福客栈的几张桌子前完成,连“江湖”都是靠台词脑补的。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部穷戏,用密集的笑点和超前的解构手法,把武侠剧的套路扒得底裤都不剩。
至今仍是国产情景喜剧的天花板。
比《武林外传》更早的“穷剧组之光”是86版《西游记》。
杨洁导演带着团队用一台摄像机拍了6年。
特效靠烟雾和剪纸,妖怪的造型用胶水粘毛线,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实际镜头是在一块蓝布前蹦跶。
最穷的时候,全组人轮流演20多个配角,沙僧闫怀礼一人分饰9角,连白龙马都是借来的军马。
可就是这种“五毛特效”拍出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女儿国、三打白骨精等片段至今看依然动人。
后来杨洁导演说:“我们是在用命拍戏。”
这份诚意,观众真的感受到了。
如果说《西游记》是“穷且益坚”,那网剧《毛骗》就是“穷到叛逆”。
2010年,一群河北传媒学院的学生用DV机拍出了这部评分9.7的悬疑神作。
第一季的画质堪比监控录像,演员全是素人,道具靠捡破烂——
剧组甚至因为没钱交电费被房东赶出去过。
可他们硬是靠烧脑的骗局设计和草根江湖气杀出重围,尤其是第二季的“偷天换日”计划,反转程度让网友直呼“编剧是不是骗过银行”。
穷?
没关系,智商碾压就够了。
比《毛骗》更早的“穷剧组鼻祖”还有1985年的《济公》。
游本昌老师演济公时,片酬一集120元,破袈裟是自己缝的,那把著名的破蒲扇是路边捡的。
有场戏需要济公啃烧鸡,剧组好不容易买了只烧鸡,结果拍了一天都没过,烧鸡馊了游本昌还坚持真吃,笑着说:“济公怎么会嫌肉臭呢?”
这种戏比天大的态度,让“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成了几代人的快乐记忆。
最后必须提2015年的《太子妃升职记》。
这部剧组穷到被调侃“全剧最贵的是鼓风机”,妃子们穿凉鞋配窗帘布,铠甲用塑料片刷漆,连太医的药箱都是零食盒改的。
可它偏偏用“穷得理直气壮”的沙雕风格开创了网剧新流派:
男人穿越成太子妃的设定雷人却上头,大红大绿的配色辣眼却莫名带感。
观众一边吐槽“这剧组是不是破产了”,一边熬夜追完,最终让这部成本2000万的剧撬动了26亿播放量。
这些剧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
穷剧组能逆袭,靠的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武林外传》把钱省下来打磨台词,《西游记》把钱省下来跑遍全国取景,《毛骗》把钱省下来死磕剧本逻辑。
反观现在某些S+大制作,特效砸几个亿却讲不好一个故事,才是真正的“穷”——
穷得只剩钱。
下次再有人抱怨国产剧不好看,或许该把这几部神剧甩过去:
“穷不是借口,走心才是王道。”
来源:电影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