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面是君主暴怒杀人,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手术。庆帝要杀的,从来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风气,一种挑战。
《庆余年》御书房血案!庆帝为何公然杖杀忠臣赖名成?看懂这3层算计,才知帝王心术的黑暗
文/鼎客儿
引言:
在《庆余年》第二季中,庆帝在御书房内一声令下,直接将直言进谏的御史赖名成拖出杖毙。
这一幕,远比战场厮杀更令人脊背发凉。
表面是君主暴怒杀人,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手术。庆帝要杀的,从来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风气,一种挑战。
都察院御史赖名成,堪称朝堂上一股“清流”。
他刚正不阿,在御前会议上,将范闲、二皇子、陈萍萍等权臣弹劾个遍。然而,真正将他推向死亡深渊的,是他对庆帝说的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并要求庆帝裁撤代表皇权的核心机构——鉴查院。
庆帝由最初的从容,到面色渐冷,最终只平静地吐出两个字:“庭杖。”而且点名让范闲监刑。
一位忠臣,就此血溅宫门。
赖名成之死,是庆帝帝王心术的极致体现,其背后有三层不容触碰的底线和算计。
1. 核心目的:捍卫绝对皇权,杜绝任何挑战
庆帝的终极底线,是自身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赖名成的行为,已从“进谏”升级为“逼宫”。他要求裁撤鉴查院,等于要皇帝自断臂膀,这在庆帝看来是动摇国本。那句“上梁不正”,更是将矛头直指皇帝本身。此举意在杀鸡儆猴,告诉所有臣子:皇权的边界,由生死划定。
2. 政治意图:瓦解文官集团,扫清政策障碍
言官的力量在于形成舆论,集体施压。庆帝选择最极端、最领头的人物进行公开肉体消灭,能最有效地瓦解言官集团的联合阵线。巨大的死亡恐惧,会让其他参与者瞬间噤声,从而为他后续的任何决策(如对北齐用兵、皇子废立)扫清障碍。
3. 权术逻辑:高效震慑朝堂,重塑权力平衡
与漫长的辩论和制衡相比,庆帝选择了最高效、最残酷的解决方式——从肉体上消灭反对者。他通过打破“不杀言官”的政治惯例,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让整个朝堂重新笼罩在皇权的恐怖阴影之下,从而牢牢掌控权力平衡。
庆帝的狠辣,并非只针对赖名成。回顾第一季,京都府尹梅执礼因倒向太子,在“被退休”的归乡路上,被庆帝派黑骑伪装成马匪截杀。
这两起事件,手法不同(一明杀,一暗杀),对象不同(一言官,一地方官),但其本质惊人一致:
触犯逆鳞者,必死:梅执礼触犯的是“臣子结党”,赖名成触犯的是“臣子逼君”。两者都动摇了庆帝统治的根基。
生死皆为棋子:他们的死,根本原因不在于个人对错,而在于他们的死能带来的政治效用。梅执礼之死是为了震慑皇子党争;赖名成之死是为了扼杀文官集团的集体谏言。
庆帝用赖名成的鲜血,在宫廷的石板上写下了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在绝对的皇权面前,正直与忠诚不堪一击。无论是梅执礼的“不忠”,还是赖名成的“太忠”,只要越过了那条无形的红线,结局都一样。
这,就是《庆余年》为我们揭示的,封建皇权下最黑暗、最真实的权力法则。
你觉得庆帝是雄主还是暴君?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本文为《庆余年》同人衍生作品,人物设定取自原著,故事情节为原创。
提醒:凡对本文标题、图片、内容,进行抄袭搬运洗稿者,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来源:鼎客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