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年没出一部能熬夜追的商战剧,再憋下去观众都快忘了“做生意”三个字怎么写。
十一年没出一部能熬夜追的商战剧,再憋下去观众都快忘了“做生意”三个字怎么写。
《大生意人》突然空降央八,40集,11月25号黄金档,像把钝刀终于开了刃。
消息一出,群里直接炸锅:有人翻出《大清盐商》的老剧照,有人把陈晓的辫子头截图当表情包,核心就一句——“可算来了”。
不是观众挑剔,是国产剧把“商战”俩字玩成了背景板。
近几年打着职场旗号的,十部有八部在谈恋爱;剩下一部在破案,主角开挂到证监会都拦不住。
真正的讨价还价、囤货抬价、票号拆借,没人拍,拍了也看不懂,看懂也不刺激。
于是大家干脆放弃,转头去刷短视频看“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起码爽点直接。
这回《大生意人》把摊子支在晚清,给了一个最原始也最残酷的商战环境:没有监管,没有律师,合同靠信誉,违约靠刀子。
主角古平原,一个被流放的书生,身份证都被官府吊销,只能靠假名在商帮里混饭。
起点低到尘埃,却一路把票号、茶庄、盐道全啃下来,听起来像龙傲天,但剧里给出的阻力足够真实——洋行压价、官府抽厘、山匪绑票、同行放火烧仓,每道坎都能要了命。
观众要的就是这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窒息感,而不是主角一句“我有的是钱”就全员降智。
更难得的是,反派不是工具人。
黄志忠饰演的老票号老板,一出场就把“利”字写脸上:你抢我生意,我直接断你银根;你联合洋行,我连夜举报你通敌。
每一步都踩在规则边缘,却让观众恨不起来——商场本来就这样,谁心软谁出局。
这种“对手也讲逻辑”的设定,比那些“因为爱情所以毁掉你”的降智反派带劲多了。
女性角色同样不凑数。
孙千演的女掌柜,一嗓子“赊账免谈”把整条街震住。
她不是等男主来救场的花瓶,而是手里攥着盐引、脚下跑着马帮的狠人。
两人对手戏像高手过招,一句“利息三分,押你全部身家”听得人直冒冷汗——原来调情可以不用情话,用杠杆就行。
当然,观众最怕“高开低走”。
40集体量,足够注成水漫金山。
好在编剧张挺就是《大明风华》的执笔,自己这次还兼了导演,相当于编剧导演一肩挑,没人能给他乱加戏。
预告片里一个细节让人放心:古平原第一次开票号,镜头给的是算盘、账本、银锭特写,没有慢动作没有BGM,只有噼里啪啦的珠子声——真实感拉满。
只要主创保持这股“账比脸重要”的轴劲,节奏就不会塌。
有人担心晚清背景离生活太远,看不懂。
其实恰恰相反,越是远离现代金融工具,越能把商业本质剥给你看:信息差、现金流、供应链、政策红利,全裸奔。
古平原卖茶,核心就是“抢时间”——茶砖早一天到口岸,价就能多卖两成。
为了这两成,他雇马帮、走古道、躲官兵,观众瞬间明白:所谓商战,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概率对赌。
换成今天,不就是抢流量、抢风口、抢上市窗口期?
太阳底下无新事。
再说洋人。
剧里没把洋人拍成青面獠牙,也没拍成救世主,就是一群“比你船坚炮利、比你消息灵通”的竞争对手。
古平原赢他们,不靠天降义和团,靠“本土化”——你洋行再牛,也找不到山里那几户茶农;你合约再细,也挡不住我本地马帮临时改道。
这种“用地头蛇智慧对抗全球化”的打法,放在今天看,就是社区团购打败大卖场、短视频干翻传统电商的原始版本。
历史循环,爽点共通。
所以,《大生意人》能不能火,关键不在“大”,而在“真”。
真把商业的残酷拍出来,真把人性的灰度留足,真让观众看到“原来钱还能这样赚”。
只要做到这三点,收视爆不爆交给天意,口碑先稳了。
毕竟大家憋了十一年,等的就是一部不用倍速、不用吐槽、不用替编剧尴尬的剧。
11月25号,遥控器已经就位,再爽一次,哪怕只有四十集,也足够把“商战”俩字重新写回国产剧的类型表里。
来源:百影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