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苏东坡》:惋惜李霄雯,可惜夏艺奕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6 00:34 1

摘要:“冲梅”变“打酱油”,浙百这波操作把观众都给整不会了。官宣图一甩,戏迷群里瞬间炸锅:李霄雯名字后面跟着个“陈慥”,戏份加起来不够泡一碗方便面;夏艺奕更绝,直接淹没在“众文人”里,连行头都不给一套新的。大家原本想着看俩人借苏东坡的东风扶摇直上,结果风是来了,吹的

“冲梅”变“打酱油”,浙百这波操作把观众都给整不会了。官宣图一甩,戏迷群里瞬间炸锅:李霄雯名字后面跟着个“陈慥”,戏份加起来不够泡一碗方便面;夏艺奕更绝,直接淹没在“众文人”里,连行头都不给一套新的。大家原本想着看俩人借苏东坡的东风扶摇直上,结果风是来了,吹的是冷风。

陈慥是谁?历史书里的“季常”,苏轼的铁哥们儿,放到越剧里却成了一块活背景板:出场三次,一次救人,一次叹气,一次奔丧,台词少得可怜,连“河东狮吼”的梗都没敢用。李霄雯去年在《新龙门客栈》里把贾廷演得又邪又魅,眼角一挑全场静音,如今却被塞进这样一条“工具人”赛道,像把跑车开进菜市场——轱辘转得再快也跑不起来。

更憋屈的是夏艺奕。林黛玉的娇喘才刚被夸“有书卷气”,转眼就被发配去演“路人甲乙丙”。业内老江湖撇撇嘴:没演过《寇流兰与杜丽娘》,算不得“自己人”。一句话把门槛钉死——敢情演员拼到最后拼的不是嗓子不是功夫,而是有没有拿到那张“入场券”剧目的号码牌。

粉丝替她们算过一笔账:A组二十场戏,陈慥戏份不到一整折;B组干脆查无此人。梅花奖评选讲究“三力”——功力、影响力、表现力,如今连台子都不给,拿啥去冲?难怪有人冷嘲:这是让李霄雯用“二十分钟”去叩评审的门,评审都来不及记住脸谱,人就谢幕了。

横向一比,隔壁上海越剧院的操作像“别人家的家长”。《甄嬛》连排三档,李旭丹从B组一路杀到A组,观众眼睁睁看着小姑娘把“甄嬛”哭成自己的标签。戏捧人,人反哺戏,票房和口碑一起飞。反观浙百,守着“派系”二字,把好苗子摁在泥里,生怕长太快似的。老观众摇头:再这么锁喉,锁死的不止两个演员,是整锅汤的味道。

当然,剧团也有苦衷:重点剧目,不敢翻车,用“老人”保稳是本能。但“稳”字当头,就成了“混”——混排期、混资历、混到新人没机会冒头。戏曲这行最怕断档,观众席里白发人越来越多,黑发人越来越少,偶尔来几个年轻亮点,还被埋进龙套堆,谁还愿意把青春扔进一个看不见未来的坑?

有人劝:忍忍吧,熬到三十而立,自然轮得到。可女演员的嗓子最诚实,黄金期就那么十来载,错过一排就是错过一生。李霄雯已经跨进“80后尾班车”,再等下去,等来的未必是主角,可能是“饰演苏轼邻居”的通告。夏艺奕更年轻,却也不代表时间可以随便挥霍——观众的记忆很短,今天不惊艳,明天就换台。

说到底,大家气的不是“谁演主角”,而是“把好戏当自留地”。公共资源成了小圈子的后花园,外人只能隔着栅栏闻花香。戏迷买票花钱,不是来看关系户打卡,是想看真本事发光。一旦“公平”这杆秤歪了,再漂亮的舞美、再华丽的腔调也遮不住那股子霉味。

好在声音已经传出去。微博话题一夜冲到热搜尾部,豆瓣小组开帖“数台词”,连平时只看京剧的老先生都发文感慨:给年轻人一条路,就是给戏曲一条命。压力能不能倒逼剧团改规矩,没人敢打包票,但至少让管理者知道——观众不瞎,也不哑巴,谁被辜负,台下都看得一清二楚。

大幕还没拉开,戏外的这出“配角悲歌”先上演。但愿正式演出那天,李霄雯能把短短十几分钟唱成“绝唱”,让所有人记住:好演员哪怕只给三尺台,也能踏出千层浪。也但愿下一次新戏官宣,夏艺奕的名字后面不再是“等”,而是响当当的女一号。戏台本该是梦开始的地方,别总让人把梦做完才惊醒——原来自己只是个路人。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